济宁市第八中学基本情况
济宁市第八中学基本信息 | |
办学性质 | 公办学校 |
主管部门 | 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
办学地点 | 济宁市任城区健康路17号 |
联系方式 | 3748989 |
办公时间 | 上午8:00--11:30 下午 2:30-- 6:00 |
学校简介 | 1. 办学规模 济宁市第八中学位于健康路,北校区占地约6亩,面积虽小,但设施先进,环境优良。2013年,学校获得区政府批准建设南校区,2017年开工建设,2020年8月建成启用。南校区占地35亩,建筑面积共15000余平方米,包含教学楼、办公楼和实验综合楼,配套设施齐全。 2020年8月,济宁市第八中学实现南北两校区办学,教学基础设施先进,师资雄厚,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00余人,学校教职工142人。 2. 办学条件 学校设施齐全,各功能室均按省级规范化要求,高标准配备器材设备。设有学术报告厅两处、自动录播室两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创客基地两处、信息技术教室4处、图书阅览室2处(纸质图书5万余册)、班班多媒体、体育器材室、音乐器材室、美术器材室和心理咨询室等。全学校无缝隙全程监控。南校区体育运动场所齐全,乒乓球活动区、篮球场、足球场、环形200米塑胶跑道,室外活动器材丰富。 3. 办学特色 学校创办于1901年,是一所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辉历史的百年老校。在121年的历程中,学校以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办学条件、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一流的质量成为济宁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21年以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将继续弘扬“规范办学,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秉承“和雅尚德,和教共济,和学致远”的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成让师生健康快乐成长,让人民满意和社会尊重的优质名校。 “学校愿景是创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雅,教育特色鲜明,管理高效益,教师高水平,学生高素质,文化高品位’享有更高社会美誉度的百年八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秉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家长的合作共育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建立了以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全程管理、责权结合”的原则,确保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 4. 师资水平 在职教师142人。学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30人;省教学能手2人,市名校长1人,市杏坛名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教学能手8人,市教学先进个人10余人,省优质课执教者10余人,市级优质课执教者30多人,区级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70多人;市区级优秀教师30余人,运河名师7人,运河英才1人。 5. 荣誉奖励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师生自我加压,奋力拼搏,学校被评为济宁市义务教育群众满意学校、创建全国文明城工作先进单位、任城区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近30多名教师在省、市、区教育教学等工作中获奖。学校于201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济宁市文明校园,于2019年被市教育局党组授予济宁市党建工作示范校,于2021年被市科协授予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于2021年被区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6. 历史沿革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北美长老会济宁差会在济宁城外牌坊街创建“私立华美学堂”,只收男生,为今济宁普通中学教育之始。 民国3年(1914年),基督教北美长老会济宁差会于济宁城东南牌坊街创办“育才书院”,专收女生,开济宁市女子中学教育之先河。 民国20年(1931年)秋,济宁私立华美学校与育才书院合并,并定名为“华育证道院”,男女生兼收。 民国22年(1933年)秋,华育证道院停招男生,恢复“育才书院”校名。 民国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伪当局关闭。民国35年(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复学,校改称济宁市“柳巷口小学”,学校与教会完全脱离关系;9月,我军北撤,学校停办。国民党二次占领济宁后,基督教长老会出面筹备复学,更校名为“济宁私立华光中(小)学”。 民国37年(1948年)7月,济宁二次解放,市人民政府批准私立华光中(小)学在原址复课;民国38年(1949年)4月私立华光中(小)学合并到济宁联合中学,不久济宁联合中学改名为济宁中学,华光中(小)学被命名为济宁中学分校;8月,济宁中学分校合并至校本部(济宁中学),原分校校址改办柳巷口小学。 1972年,柳巷口小学命名为济宁市第八中学,并附设小学部,1979年增设高中部,1985年高中部并入原济宁七中,小学部并入济宁市枣店阁小学,学校独立办初中并沿用济宁市第八中学名至今。 2020年9月,济宁市第八中学新建南校区启用,开始南北两校区办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