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八中学2024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是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收官一年。学校将坚持内涵发展为导向,夯实基础为重点,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精细管理,强化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教育科研教研,扎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按照教体局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享有更高社会美誉度的百年八中。
二.工作目标
1.党建领航:以党建为抓手,将主题教育引向深入,以纪律作风整顿和“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学二十大精神、做合格党员”等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新思路,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定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2.队伍建设:深化师风师德教育,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打造精细化干部管理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培养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3.德育工作:立足“全面发展”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以初一军训、大课间、午间配餐为抓手,全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着重抓德育阵地、团队建设。利用课后服务,积极组建各类社团活动,落实特色活动课和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4.教学工作:立足“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抓好课程落实,精细教学常规,加大检查力度。落实集体备课,作业设计,开展集备课展评,做好补差工作。
5.教科研工作: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围绕高效课堂建设开展教研备课活动,抓好课题实验工作。
6.安全教育:健全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深化安全教育,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全力以赴做好学校新冠疫情防控、传染病防控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7.总务后勒:立足“务实高效,厉行节约”,提高后勒保障的效益,进一步强化财物管理,配餐服务设施建没,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完成学校华美、华光两校区连桥架设建设工程,努力创建山东省文明校园。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突出党建领航,在学校和谐氛围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要在精气神上再发力,实现教育教学状态大提升。
1.在突出党建引领上再强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抓好党建工作。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主题教育引向深处,重点落实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重实践建新功,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常抓不懈。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有效将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发展有机融合。做到“真学理论,在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上有实效。真研问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有实效。真爱学生,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上有实效”。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工作集体研究,重大事项公开透明,着力进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思想境界和意识形态提升方面的工作。
2.在培养干部教师队伍精气神上求突破,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在干部率先垂范上求实效,把干部标杆竖起来。推行一线工作法,提高校级领导挂靠年级,干部联系教研组等工作实效。通过深入处室,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教研组,发现问题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继续完善落实《济宁市第八中学三年发展规划》,广泛汲取干部教师智慧,以共同的美好愿景,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价值追求,凝聚正能量,提升精气神。领导班子自觉接受学校党组织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定期召开教代会,对学校重大事项严格按照有关教代会程序进行民主决策。
3.在培养教师向心力凝聚力上出实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大力评选表彰和宣传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典型。实施“爱心成就未来”工程,开展“师爱在岗位闪光”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以教师健身活动为纽带,以关注教师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为前提,改善教师办公环境,支持教师外出研训,落实好教师健康查体等,让教师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提高教师幸福感。
4.在提升整体和谐氛围上做文章,提升教师的学校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扎实做好评先树优、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进一步修订完善《济宁市第八中学绩效考核方案》、《职称评审方案》和《教职工综合评价方案》,真正使想干事的人有个好平台,会干事的人有个好岗位,干成事的人有个好待遇。最大限度的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培养优秀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发展。
以爱和责任为导向,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着力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1.以高尚师德引领教师发展方向,以校本培训夯实教师发展基础,以校本教研提升教师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有追求、有品位、有思想的人。
2.做好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增强自主发展意识,明确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找到努力方向,确立奋斗目标。
3.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以“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形式,创造青年教师良好的成长条件。通过压“担子”、搭“台子”等措施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创设各种条件定期派出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提高教研和教学水平。
4.实现学科品牌效应,打造名师队伍。倡导教师阅读教育理论和专业书籍,形成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着力培养并打造优势备课组和学科,使之成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5.发挥绩效考评机制的引导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师德境界和教学成绩。
(三)打造班主任团队,推进专业化发展。
1.加强班主任团队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促使班主任有工作责任感、成就感,促进班主任团队整体优化发展。
2.加强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通过班主任培训,交流等形式,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
3.加强青年班主任和班主任后备力量培养。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活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促进青年班主任的成长。
4.完善班主任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班主任工作责任心,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班主任工作,实行工作成效与利益挂钩,鼓励班主任争先创优。
(四)坚持德育核心,提升德育品味。
1.加强德育工作的思想建设。进一步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明确每一位教职员工在学生德育中应承担的职责,进一步研究如何深化德育导师工作,进一步发挥德育导师“导思、导心、导行、导学”的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和方式,把品格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到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
3.切实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以学生的管理和实践活动为抓手,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功能,在年级和班级建设、优良的纪律和学习风气的形成、班级考核、学生良好品格养成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积极营造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班级精神文化,主题是班风。实施形成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引导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形成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集体。
5.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
6.充分发挥家校委员会的智能,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教育网络。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好“家校共育”的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活动,从理念上和方法上给予家长指导,帮助家长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努力填补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打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组合,促进学校发展。
7.做到教书育人,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8.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况。
9.开展体育艺术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10.做好贫困生家庭的摸底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各类保障,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五)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规范教学行为,深化教学改革。以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立足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开展“个性、多样、有趣、有效”优质课堂的探索,构建有学科特点的有效课堂。
2.切实加强课堂管理,落实教学常规目标,落实“八个精心”。
3.初一年级坚持“低起点、慢起步、缓加速”的教学设计,打好基础,重视学法指导、明确“教向学靠拢”的教学要求,加强小初课程衔接,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具体指导。
4.注重常规教学管理,教务处定期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5.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创建“民主、合作、竞争、和谐”的教研组文化,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研究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6.建立工作量核定和教学业绩考核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7.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课间和必要的课后自由活动时间,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1.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合理设置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科学设计课程的组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中,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
2.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课程服务。做好艺术课程的过程性实施和管理,开展科技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防意识。
3.创新各学科课程实施方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做到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洁得体。
(七)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学实践。
1.以校本教研为基础,课程研究为抓手,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研究意识。
2.完善校本培训,搭建学习平台。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运行机制。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确定重要培训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在明晰教师专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明确的发展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和保障全体教师的发展。
3.加强校本教研过程管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备课组为单位,强化集体备课规范。务实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各项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记载、有反馈,增强备课组教师的整体作战能力,构建优秀的学科教学和教研氛围。
4.加强对教研活动的指导。及时了解教研活动的现状,不断满足教师教研的需要,确保各项活动务实高效开展。
5.科学规划课题,规范过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并申报省级课题,助力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微课题研究,致力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八)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共同促进提高。
积极开展区域教学研究。主动承办和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路子,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就学校共同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有效探讨。要在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构建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和绩效工资考核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高。加强合作交流,继续与市、区名校以及唐口中学、七中开展教研联谊活动,充分利用好各校资源,引导教师了解教改动态,把握中考的发展趋势,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增强实效。
(九)巩固安全意识,加强综合管理。
1.抓好师生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演练全员参与意识,改善安全防范设施,做到“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建立完善预防为主,事前控制,防控结合,责任到人的安全防控体系,强化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杜绝因工作失误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2.制定各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不法分子入侵,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落实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有关要求。
3.扎实做细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到防控常态化、制度化,增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确保全校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加强体育课、实验课等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规范上课,严格管理课堂过程,加强对学校相关活动的安全组织、管理的监控,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5.强化门卫保安人员的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好学校大门,规范门卫制度,严禁无关人员入校,做好来访登记工作,充分发挥人防、物防、技防的作用,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安全。
6.进一步强化“校值勤”工作,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值勤,严格执行校值勤制度。早晨、课间、中午放学、午间配餐、晚辅和下午离校时段都要认真巡查校园,严格执行开校门前到岗,学生全部离校后方能离岗的规定,校长室、办公室要对值勤上岗情况做好考勤与考核,严防校园伤害事故发生。
(十)加强后勤保障,改善办学条件。
1.加强教辅、后勤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抓好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积极性、主动性。
2.规范财务管理,严格财务管理制度,量入为出,实行学校内部支出的预算化管理,水电用费合理,责任到人,大宗物品实行集体采购,公开招标。
3.积极开展有利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
4.进一步有计划开展校容校貌提升改造工程,通过基础设施改造,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形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