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博士源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7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力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泗水县博士源小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重要性论述,同时在调研、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纲要》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实践劳动基地、完善劳动课程设置、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健全教育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体验教育等劳动教育新模式,在课程目标上,立足劳动素养;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情境创设和小组合作;在课程评价上,坚持多元化评价方式。与其他“四育”融合,逐步构建起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劳动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立德树人的新载体。
一、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1.成立专班。为切实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将劳动教育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我校成立了“泗水县博士源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专班”,由校长亲自挂帅,负责劳动教育,全体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和各班家长会主任均参与其中,同心同力,同频共振。
2.明确目标:通过营造校内、校外、家庭和社会多维劳动教育新格局,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3.坚持原则:
(1)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4.实施形式:
(1)充分在课堂教学中纳入劳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一是融合综合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等特点进行劳动教育。二是依托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劳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学段要求,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三是将语文、英语、美术、道法等课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融会贯通,深入发掘教育资源,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广大学生践行劳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我校把劳动教育实践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劳动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劳动技术实践制作小工具、生活小物品等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校园保洁、种植除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班务整理、个人书桌整理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3)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为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技术,培养劳动习惯,我校每年多次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如植树活动、清除城市垃圾活动、社区劳动、家务劳动实践等。
二、劳动教育工作亮点:
1.三条主线构建劳动教育支点。一是政策细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我们制定了我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注重创造性转化落实课程要求,基于核心素养,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注重学习活动的可行性、引领性,推进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转型。二是注重与周边单位的联系,构建了“劳动认知园、劳动实践园、体验活动区”两园一区劳动工坊,适时开展植树、栽种花草、卫生清洁、敬老服务、社区劳动等实践项目,为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同时让孩子们回归自然,亲近土地,在劳动中体验快乐,体验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体会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三是筛选优秀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壮大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落实专项培训资金,坚持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加强和完善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强化师资力量,同时坚持常态化的教学教研,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2.打造“劳动+”全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设置1-2低年级、3-5高年级两大课程群,在40个项目化、开放式的选择性主题课程里,孩子们体验到了考察探究课、社会服务课、设计制作课、职业体验课四大系列劳动课程,实现了田园育人、劳动育人,学生在出力流汗,动手实践,收获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直接认识和体验,提高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劳动在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整合,拓宽劳动宽度,在形式上与家校协同共建,延伸劳动长度。这些课程从劳动中来,又回到劳动中去,使学生真正领悟“教室外面有课堂,田间地头有学问“的真谛。
3.设置可落地的劳动评价。
学校结合少先队“文明班集体”评选活动,根据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教育时长及表现情况,从“劳以树德”、“劳以强志”、“劳以健体”、“劳以育美”四个维度出发,开展“劳动实践能手”、“劳动模范”、“劳动示范集体”评选,树立学生优秀典型,巩固劳动光荣的思想理念。
三、我们的困惑:
一是认识不够,重视不足,社会大环境对待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评价普遍不高,态度消极,家长对待子女所谓的成才存在普遍的短视和偏见,只看成绩不看成长,不重视孩子劳动教育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欠缺。
二是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与评价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劳动教育工作无法全面深入开展。
三是没有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专职队伍,服务能力不强,无法形成合力,难以组织覆盖全员、全程、全方位优质、高效和持续的各级各类劳动教育活动。
四、下一步打算:
1.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形成权责明晰、奖惩分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全面铺开学校劳动教育,建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把学校卫生劳动、校外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体验活动、家务劳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连接在一起,形成互通有无、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3.要尽快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劳动教育工作专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迅速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探索出一条有校本特色、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方法道路,打造出班班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劳动教育地域特色品牌,实现我校劳动教育工作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