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任城区 > 济宁市第七中学 > 学校概况 > 基本情况

济宁市第七中学基本信息

发布日期:2024-05-21 15:47 信息来源: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济宁市第七中学基本信息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办学地点

济宁市任城区建设南路7号

联系方式

0537-2201259

办公时间

工作日

上午   8:00--11:30   下午 14:30--18:00(夏)14:00--17:30(冬)

学校简介

1、办学规模

济宁市第七中学于2013年建校,占地总面积32500平方米。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1600余人,在职教职工173人。

2、办学条件

学校设施齐全,各功能室均按省级规范化要求,高标准配备器材设备。设有多媒体报告厅、自动录播室、计算机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音乐美术器材室等。所有教学班内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完善的红外线电子监控系统对学校全覆盖、无缝隙全程监控。

3、师资水平

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173人,研究生学历26人,本科学历136人。市级教学能手8人,区级教学能手12人,省优秀教师1人,杏坛名师2人,市优秀教师2人,市十佳教师1人,市特级教师2人,省级优质课执教者4人,市级优质课执教者9人,区级优质课执教者27人。

4、荣誉奖励

学校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校园、山东省性别平等教育进中小学项目试点学校、山东省创新素养实验校、济宁市文明校园、济宁市规范化学校、济宁市党建工作示范校、济宁市实验装备示范校、济宁市书香校园、济宁市科普教育基地、济宁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济宁市后勤管理示范化学校、济宁市绿色生态校园、济宁市教育系统群众满意先进学校、济宁市初中教学研究地理学科基地、济宁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济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任城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任城区十佳群众满意学校、任城区综合考核优秀单位、任城区四德工程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5、办学特色

学校本着“依法办学,以德立校,内涵发展,关注师生共同成长,建设“七彩校园”的办学目标,坚持“五育并举”,规范办学,彰显了“一主两翼”的特色。

依托“精准教学平台”中的AI作业系统,发挥人工智能在精准分析学情、个性化布置作业方面的作用,既减轻了教师客观题批阅量,又通过对学生作业数据的高效采集,动态生成学生学情画像,准确定位学生和班级的知识薄弱点,进而帮助教师精准教学,实现线上批改、智能分析、个性辅导、智能推送,助力构建高效课堂。精准备课、精准授课、精准作业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学校精准教学体系,在为教师减轻重复劳动消耗的同时,充分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致力于开展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教师围绕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真实性的项目主题与任务组织课程,学生据此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以此来建构知识体系并提高学习能力。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让课堂充满着合作与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学校相继开展的“测量旗杆”“楼型搭建”“观察鸡卵”“树叶穿搭”“植物栽培”等项目式学习活动,将数学建模、生命成长等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完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鲜活的例证,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再建构,帮助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知、付诸实践,运用各种知识和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让课堂充满着合作与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在项目式学习增效的同时,学校对学生作业管理采取了如下做法:一是在课堂上完成重点内容;二是在课后服务时完成难点内容;三是设计个性化、菜单式分层作业供学生分类选做;四是设计非传统作业,包括长周期类、跨学科类、合作类、综合实践探究类、社会劳动类等。对此学校还制定了“作业联签”“私人订制”“十点熔断”制度,以保障学生作业增质不增量。

挖掘校内资源,开展课后服务。一方面,学校统筹设计各年级课后服务课程表,安排不同学科教师深入班级跟进辅导学生,为学困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在学校里完成作业,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学校开放了图书室、体育馆、科技馆、人工智能中心、创客空间、朗读亭、社团活动室等场所,跨年级组织学生自选艺体、科技、人文等23类不同校本课程,组建了辩论队、话剧社、数学帮、英语角、广播站、电视台、合唱团、话剧团、书法社、体育梦之队等社团,深入开展素质拓展提升活动。课后服务不仅满足了家长的托管需要,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充裕和丰富的学习机会,为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课后服务,形成了自己的专属课程表。

学校充分挖掘家校资源,通过“习语润儒乡”录音活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开展“寻根留声诵读”“亲子共读”“书香家庭”活动,让学生在读中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写中潜移默化铸魂;通过“行走的课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利用家委会组织学生参加寻找“济宁记忆”的研学之旅,走进博物馆、三孔、尼山、岁耕园、太白楼、各处名桥等济宁名胜,“‘桥’见济宁,图说运河”“研学探‘蜜’,感悟生态”,让他们更加直观形象地接触和体验济宁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成立了三级家委会,定期举办校长接待日、家长学校,印发家长成长手册,定期向家长推送学校电子月刊《七彩和光》,利用学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加强“双减”政策宣传,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入班听课、观摩社团,利用家长学校、学生社团开展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看到了学校的努力,学生的变化,自己的提升,社会满意度逐年攀升。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程,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砖一瓦垒起的是精神家园,一言一行修筑的是良心工程。且行且思,未来可期;同心同德,精彩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