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县棠邑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自评结果报告
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指导下,鱼台县棠邑学校结合自己实际和特色,抓氛围建设、课程建设、家校共育,确保劳动教育扎实、有效、深入开展,助力“双减”落地。
一、氛围建设,打造劳动教育环境
学校通过不定期在家长群,公众号等形式推送与劳动相关的文件、文章,大屏幕播放劳动宣传标语、悬挂劳动宣传横幅,开展国旗下演讲,征集劳动主题征文,利用队会开展劳动主题演讲,每周评选表扬“劳动星级班级”,每学期评选学校“劳动之星”,切实营造“劳动光荣”良好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鼓励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精神,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
二、课程建设,打造劳动教育特色
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指导下,学校按照年级将“课时、任课教师、内容”三落实,构建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体验+闪亮”劳动教育课程,抓好常规劳动课教学。
(一)劳动课程系统化
学校组建教师研究团队,结合孩子们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劳动教育课程群,包括少年日常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学习创造劳动五个课程板块。
我校劳动课程的总目标,其核心理念为“出力、流汗、动手”,通过实践过程体验生存新技能,锻造向上精神。我们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融入情感、态度,主动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劳动教育重在参与,是实践活动,我们关注劳动的过程,关注孩子们劳动的次数变量累加,关注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越劳动、越美好。
1. 少年日常劳动课程。孩子们分组参与校园日常劳动,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我爱学校”,共建美好校园,共享美好童年。
2. 家庭生活劳动课程。学生参与力所能及家务劳动,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我爱我家”,融入家庭亲情,感受生活幸福。
3. 社会公益劳动课程。我们组建校级学生公益社团、班级公益小组,深入社区和院落开展公益劳动,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感恩奉献”,培养学生的感恩情、公德心,共建和谐社会。
4.学习创造劳动课程。我们将学校教育和学科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实现知识融合,使学习、创造、劳动贯穿学生的成长的全过程,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智慧创新”,在动手、动脑中增长才干,增添智慧。
(二)劳动体验多样化
劳动教育课程群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活动,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参与的途径多样化。在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我校六年级的学生有一门特殊的劳动教育毕业课程--“知行合一,蒸蒸日上”魅力劳作课程。六月是毕业的季节,也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学校组织他们到农村校外基地收割稻谷,学生们走进农田,观看收割,脱粒等过程,然后将收获的稻谷晾晒后集中送到工厂加工成面粉,最后到学校食堂在厨师的指导下制作成各种五颜六色、各具特色、造型别致的馒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一切都来源于生活。烹饪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准备食材工具,到结束后打扫卫生,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有始有终”的烹饪过程。当孩子们用期待的眼神,迎接着一盘经由她们双手完成的食物时,劳动的意义落实到舌尖上的满足,美食滋养着他们的胃,也滋养着他们的心。动手的快乐、困难与坚持、成果的喜悦,这一切推动着他们身心灵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得出结论:任何的说教都显得苍白,唯有他们的亲身经历、体验,才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三)劳动实践生活化
中学封闭式管理和集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管理,逐渐衍生出团队意识,安全方面也能令家长放心。组织劳动主题演讲、文艺活动,弘扬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主旋律;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升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与管理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四)科技创新现代化
为体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我们用评价助力学生发展。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劳动教育每个年段的总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的过程和评价进行记载。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进行劳动闪亮星的评定,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定的重要组成分。
近一年多来,我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效:
1.通过线上线下调查评价表的数据分析,得出我校学生的劳动态度、自我劳动意识、自觉劳动习惯等方面较前几年均有所提升。
2.老师对于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以及指导方法有较大的提升。
3.通过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的宣传及指导,家长更加重视家风,对孩子们进行劳动教育,家校联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4.多家教育媒体相继对我校教育劳动教育进行传报道,加大了宣传的效应。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内容载体善课程系统,丰富劳动教育激励形态,培育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让劳动教育更具实效,更具特色。
三、家校共育,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途径,传递劳动教育理念,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争取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活动,在家固定“劳动岗位”,学生在家长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劳动任务。学校还围绕“孝亲、敬老、爱幼”等主题,通过拍照、录像的方式,记录劳动过程,总结劳动得失,分享劳动经验,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劳动优良品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内涵。开好开足劳动课的呼唤,深切期待着多方联袂参与的回应。学校或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请非遗项目入校园,让学生在躬身稼穑、体验民俗之间,感受生活味、烟火气;企业、工厂等社会力量,利用提供标准化场地、定制化器具等方式,拓展校方的有限场景资源;家长通过日常交流的言传、共担家务的身教,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家风家教。如此,方能打通书本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的缝隙,把劳动课牢固地嵌入教育体系的应有位置。
劳动课虽无范式,评价更需有标准。“老师布置任务、家长完成作业、学生打卡拍照”的网络留言,折射出家长群体对劳动课该“怎么教、怎么考”的现实思量。无论是增加专业教师培养与引进之实举,还是广开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之言路,都是合理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需要被给予充分的时间、耐心去摸索与确立。但从深处看,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有赖于社会心态的转变。
劳动教育并非朝夕之得、尺寸之功,更需日将月就、久久为功。“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劳动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教育。父母们更不必苛求孩子熟稔镰刀的轻重、农事的早晚,而是让他们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去懂得敬惜物力,去强健自立自强之精神。这些精神上的隐性收获,更能让孩子在思想、道德与品格上获得长久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