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2023-2024年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全面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我校继续深耕劳动教育,积极践行五育融合,将劳动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磨砺意志、培养品质,秉承着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奠基幸福人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现将我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扎实落实课堂常规劳动教育课
陶行知先生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学校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依托劳动教育课堂,开展情感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和训练。如何将劳动课在课堂落地?为了解决一线劳动教师无场地、无教材、无专业师资的问题,学校重新组建一支有着专业素养的劳动教师,教师们包含不同学科,可充分发挥自主优势。我校精选一套劳动教材,通过开学初的教学研讨,结合课堂实际需要,确认整个学期的劳动主题和思路。我们将劳动与各学科、节日等进行主题式的项目融合,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创新家长进课堂,拓宽育人空间,让劳动教育在课堂生根、发芽。传统纸艺开设了剪窗花、衍纸、立体剪纸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课堂上孩子们全神贯注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真钻研、克服困难、敢于创新,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传统工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
深入探讨与传统节气有关的“劳动”教育的意义,将其分解为农谚、民俗、气候、食育等各方面相关课程。学校努力将“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成一系列有趣的校本课程,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是应节而生、因气而动、顺势而教、随时而评的生命历程,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为全面育人提供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融入多元学科是核心素养下新课标教学下的风向标,借助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劳动,促使劳动教育在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优质、有效,让不同学科为劳动教育赋能。我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劳动教育,科学、美术课上,教师立足课堂、依托文本素材,树立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品质。如在母亲节为妈妈做一道美味佳肴、植树节制作植物书签等,学校一直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践锻炼中,让孩子学以致用,感受劳动的乐趣。
二、“小小农科院”学校劳动基地建设
我校建立了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开发学生的劳动体验项目,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每次的实践活动中,班主任组织学生整理工具箱、清除杂草和垃圾、松土施肥,为蔬菜和水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营造了“饱满种子满希望,青翠禾苗焕容光”的农耕氛围。同时,学校定期评出“耕读小博士”,并给予平台,发挥“榜样”作用。有的给同学们示范浇水、除草等耕作过程,也有的给同学们介绍果蔬的生长过程。在活动中,学生记录观察笔记、绘制植物美图、创作田园小诗等,将播种的期待、耕种的辛劳和丰收的快乐融入探究学习之中,体验劳动创造的魅力。
三、家校联动,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素养能力
学校结合家庭教育,利用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强化孩子的劳动意识,帮助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家庭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家校协同育人在这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成效。为此,长期以来,学校在《家庭劳动教育手册》中专设“劳动”一栏,将劳动教育落在实处,通过《劳动教育手册》劳动”一栏的每天反馈,指导并督促孩子在家中的劳动,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都拥有自己的劳动岗位。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家务劳动任务,设立“20天家政服务岗”,亲子互动,开展“微信晒宝贝劳动成果”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学校鼓励不同学科教师立足家务清单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探究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在家务劳动清单的基础上,各学科组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协同设计了“小小研究员”“小小种植员”“小小设计者”等创意家务劳动主题探究学习活动。
四、重视实践体验,多措并举拓展劳动平台
搭建爱心义卖平台,体验劳动价值,为教育引导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受爱的奉献,体验劳动的价值,学校定期举行爱心义卖公益劳动实践活动。活动前,各班师生联合家长一起自行设计店名、宣传海报、口号、店服等,在班内招募“销售员”、“收银员”、“市场管理员”等,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义卖活动中。有书籍,有玩具,有自己种的蔬菜、养植的花草、亲手制作的小吃,还有自己的绘画书法作品、手工等等。爱心义卖平台的搭建,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劳动光荣,引导学生把劳动技能、劳动成果转变为大家认可的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