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奎星楼小学2023年学校综合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为扎实落实好2023年学校发展规划目标,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不断改进今后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校工作计划,保证发展规划的按时完成,现对学校2023年发展规划执行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目标执行进展情况
1.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做到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科学管理,实现了学校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工作制度化,学校步入规范发展、有序发展、主动发展的轨道。
2.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定位,制定和完善了与学校自主发展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及考评机制,学校各项工作逐步向“办一所有灵魂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目标前进。
3.学校教育特色初步形成,校本课程、国学堂、红色教育、感恩教育等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二、具体发展目标执行进展情况
(一)特色办学目标进展情况
1.采用全校范围内选课走班,在国学诵读的基础上开设了“知行学堂”。课程以新六艺为载体,以“释放天性 回归生活 体验真情 启迪智慧”为总目标,包括礼仪形体、经典吟唱、围棋等共计44门新六艺课程,采取“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展示”的形式,不断巩固特色课程学习成果,形成了与奎星楼小学南北呼应的学校教育特色。
2.选派优秀教师组成了“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小组,固定每周二下午1个课时,由语文教师或地方课程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整本书阅读”授课,课程采用“学校优选专业教师,教师根据教材推荐和教育部推荐优选书籍,学生根据兴趣书目选择泛读与精读”的三选模式,打造特色“书香校园”,浸润学生心灵。
3.组织教师赴潍坊等地,对标先进,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理论,领会课程精神内涵。集团内固定开展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聘请当地非遗文化传人到校进行非遗文化课程的讲授。
4.积极筹措资金用于课程开发,设备添置,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实行“愿者上、能者上、有志者上”。
5.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游活动,追寻先贤足迹,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兴趣,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国学经典在学生的心中萌根发芽。
6.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阳光大课间”,让孩子们“跑起来”。以级部为单位,依托特色课程,充分利用上午、下午各半小时的阳光大课间以及课后服务的各类学校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目前已开设:花棍舞、扇子操、跳绳、花式篮球、足球、啦啦操、形体操、合唱、器乐演奏等,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二)教育教学目标进展情况
1.按照《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结合我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了学科课程方案,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方案、任课教师安排表、课程总表、班级课程表和教师课程表,报上级部门备案。二是在开齐开足课时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比如:在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设施、实验场地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资金倾斜;艺体等学科专门安排一名分管领导主抓,对这些学科及时进行调度,确保课程方案的有效落实。
2.在教师备课、听评课、作业批改、政治业务学习、各项记录等方面每月一自查,随机抽查,每期评比。具体做法:一是开展了教师业务培训活动,部署了学期教研工作,完善了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常规细则、作业布置及批阅规定、听评课制度、阅卷要求等,采取规范化管理,并作为教师考核依据;二是开展了班主任经验分享大会。由骨干教师分享班主任经验,同时健全了班主任考核细则;三是进行了一月一考核并完善了考核制度,根据成绩、学生表现对教研组长、级部长进行考核。
3.聚焦减负增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教学中心、质量核心”意识,聚焦国家“双减”政策落实,以“五项管理”为抓手,出台《落实“五项管理”工作规定》,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优化作业设置(分层作业弹性化、课时作业当堂化、无作业日无笔化、实践作业生活化、作业公示公开化)、践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后服务等举措,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把德育课程作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其它各学科结合学科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一是邀请专家或家委会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活动,做好个案的积累和研究工作。二是组织有关教师外出学习,通过班会课开展系列活动,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超越自我的勇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要重视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育。
6.创新教研模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以一体化教研为突破,以强课提质为保障,着力构建高水平、全学科、跨校区教研体系,开展“两备四案一思”新型教研模式,采取“线上听课+线下研讨”教研方式,创设“预约听课”制度,立足课题载体,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题化,突破课堂教学瓶颈,不断打造高效课堂。同时积极探索“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通过分层建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七个环节,探索形成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及多样化学习成长的需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进展情况
1.加强教师德育队伍建设,加大学校德育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力度。具体做法:一是执行班主任培训制度,组织班主任参加上级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制订完善了东御桥小学教育集团激励制度、奖惩制度;二是积极学习,对标先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德育队伍。
2.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具体做法:一是先后选派了十几名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二是建立教学资源库,组织人员对各学科教学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补充和完善,包括试题、单元整理资料、教学方法等资料,真正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库,使更多的老师能够利用资源,各渠道收集交流资料,保留良好教学方法,实现资源共享。
3.关注新教师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体做法:一是学期初进行青年教师打磨课、优秀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展示课等教研组活动,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通过级部内的集体备课和教研课,帮助、指导、提高;三是通过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等形式来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四是结合对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开展了其它一些活动,如开展青年教师粉笔字比赛、微课评选、演讲比赛等。
4.按照上级统一部署,以“三大活动”为契机,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体做法:一是成立了东御桥小学教育集团作风纪律巡查小组,加大作风纪律巡查力度;二是组织教师集体签订《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拒绝酒驾承诺书》等,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醒教师时刻记住要遵纪守法。
(四)家校共育目标进展情况
1.努力构建和谐的家校联系网络。学校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征求家委会意见,在全区率先制定了《学生惩戒细则》及《家校公约》,对学生和家长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逐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合力。另一方面,依托校本课程资源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形式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成长,进一步开启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与此同时,隆重表彰区级“好家长”,家校合作更上了新的台阶。
2.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具体做法:一是设立了“校长接待日”并固定每两周一次接待安排;二是在原有“家校联系卡”的基础上,今年,为全面落实教育工作二次创业会议精神,加快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出24小时“校长热线”,设立校长信箱,线上教学期间,又接连推出“桥畔连心”学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热线,不断加强沟通交流,提升群众满意度。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具体做法:一是依托校本课程资源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形式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成长,进一步开启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二是隆重表彰区级“好家长”,家校合作更上了新的台阶。
(五)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进展情况
1.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少队活动,增强教育实效。具体做法:一是利用班队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如组织队员开展网上寄语活动;“阅读红色书籍、重温红色经典”读书活动;勤俭节约光盘行动等。为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建好、用好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守拙园,各班学生不定期到劳动实践基地学习播种、除草、收菜等劳动技能,全力打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不断创新德育管理特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具体做法:一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在楼道、楼梯间张挂师生书画作品,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借助美文美图潜移默化,陶冶学生情操。二是校园的墙壁充满生机,打造文化带、文化长廊,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感染熏陶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3. 创建“精细化管理”体制,从细节着手,从学生、教师、课堂、班级、后勤服务等多角度建立和完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管理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的建设,构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三、发展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执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个别工作宣传发动不够到位,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发展规划的执行。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关键症结,积极消除影响学校发展规划执行进程的难点、堵点,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关心关注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努力打造校园特色文化,聚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沟通、安全管理、教师管理等关键环节,适时进行规划调整,确保学校三年发展规划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