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一中学研究性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强调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开发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拓宽视野以及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二、工作目标
济宁一中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实验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致力于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方案旨在明确济宁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推进策略、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实施方案
1. 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课程计划、监督课程实施、评估课程效果等工作。
2. 完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3.强化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5.搭建实践平台。利用学校资源,搭建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四、实施步骤
1.制定课程计划。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带动各学科教研室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定具体计划,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时间等。
2.组织教师培训。课程负责人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3.开展课程设计。各学科教研室主任积极动员本学科教师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
4.课程论证。校内外专家根据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论证,优化研究性学习课程。
5.实施课程教学。按照课程设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究。
6.中期督导。教师中期汇报课程开展情况,专家进行专题指导。
7.成果汇报。教师进行课程开展情况和成果汇报;学生分享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8.进行课程评价。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
五、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加大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投入,确保课程所需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和维护。
2. 制度保障。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相关制度,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和权利,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3.激励机制。建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激励机制,对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4.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本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推进济宁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同时,学校也将积极与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共同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发展,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