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2023-2024学年劳动教育开展工作总结
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2023-2024学年劳动教育开展工作总结
劳动技能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作为新课程的产物,它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它不再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与劳动的习惯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发学生潜能,集动手、动脑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门新学科,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我校认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梳理如下:
一、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基地教育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充分听取教师意见,结合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符合学生学情的劳动课程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探索基于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使得他们热爱劳动,会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塑造劳动的品格。为提升本校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结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也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之际,学校将从跨学科的视角融合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让本校教师充分理解新课标下的跨学科学习与劳动教育,了解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的场景和形态,将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同学科课程做好联系,尝试综合课堂内外的贯通式教学,产生一批创新性项目内容,探索出小学阶段学校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实践案例。同时,掌握信息化工具如何为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学习提质增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形成学校劳动教育的跨学科教学有效模式。
三、以劳动周为抓手,提供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区域劳动创新、劳动创智、劳动创造“三创”核心特色,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家庭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周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新风尚。结合本校自身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展示学生个人生活技能、校园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技能,建设学校劳动实践探究社团,大力繁荣校园劳动文化,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淬炼本领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我校以十个劳动任务群,举办以“我劳动 我快乐”为主题的劳动周。
四、以学校为主导,有效组织劳动教育实践
有效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校内劳动实践中,学校要统筹组织好学生,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例如,在开学初号召学生进行校园大打除,美化学习环境。同时认领自己的包干区区,在岗位实践中深化劳动意识,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日仪式,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如“植树节”的植树活动、“五一”劳动节的班级卫生评比,“十岁生日”的场景布置、“六年级志学礼”筹备等。
五、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学校特色品牌,我们具体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劳动基地分到各级部
学校的劳动基地分为:蔬菜园、果树基地、中药材基地。
2.具体操作
以种—赏—收—品为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
(1)蔬菜园由学校购种,按照劳动课安排种植蔬菜、管理。
(2)果树基地作为部分班级包干区,负责浇水、除草。
(3)劳动课老师联合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优秀观察日记在校刊发表。
(4)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以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内容的作文比赛,全员参加。
(5)每学期评选一次“种植小能手”。
(6)每学期评选1个校园经济建设先进班级和2名特色建设先进教师。
六、初步成效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劳动教育已初见成效。孩子们通过参加劳动,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在家庭中主动帮助家长分担家务,获得了家长的赞许;与劳动基地的协作,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消除了劳动可耻观念,怕劳动、羞于农作、怕脏怕臭的不良观念。扩大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大自然的课堂,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各种实践得心应手。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实践,使师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觉生活快乐。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劳动课程实施标准,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并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争取有更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环节都有起色。
(二)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系统规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部门加强管理,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此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领导和任课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及时调整教学,向有经验、做的好的学校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