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一中学任城校区2023-2024学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济宁一中任城校区将继续依托任城区打造教育高地和济宁一中传承百廿两大资源优势,秉持“惟精惟一,敦学敦仁”的校训,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抓落实,求突破,“走在前、开新局”“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
全校上下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继续深入实施“一核两翼三轴”(“一核引领”,以立德树人引领学校人才培养战略;“两翼支撑”,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和高效能智慧校园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三轴联动”,以学生成长为基点,家校社通力合作、协同共育)办学机制,牢牢坚持“三个不动摇”(坚持学生中心不动摇、坚持教学核心不动摇、坚持管理重心不动摇),凝心聚力打造校园环境幽雅、教育质量优质、办学特色鲜明的区域名校,树立新时代公办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一、全面抓实党建工作,领航高质量发展
以“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为目标,实现党建与教育“双融合、双促进”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委领导、纪委监督、组织协调、支部负责、干部参与”的党建工作机制,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四个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四个一”党建工程(支部建一座“堡垒”,党员树一面“旗帜”,教师做一支“红烛”,学生有一颗“丹心”),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依托“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组织生活活力。
二、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
筑牢师德师风根基,通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强化职业红线,明确师德底线,弘扬高尚师德,开展师德师风品牌创建暨榜样的力量·寻找身边最美教师系列活动(第一季度开展以“初心”的活动主题,让老师看见自己的初心使命;第二季度开展以“波澜”为主题,让老师看见教育的曲折与成就;第三季度开展以“成长”为主题,让老师看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进成长;第四季度开展以“时代”为主题,让老师看见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真诚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实施“三大工程”(暑期培训品牌工程、“青蓝结对”工程、骨干教师“领航工程”),特色培训精准施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保障教学向精品课堂看齐,为高品质教学把脉定向。搭建项目团队,健全考核制度,开展擂台比武,推动公开选聘,深化创新教师交流与培训方式,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持续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督导力度,常态化开展巡查,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过关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小组研讨课等业务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持续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三三六”学校课程体系(即“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三层”:基础核心+拓展深化+实践探究;“六类”:人文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人格课程+领导力课程+自主课程),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研究,建设学科支撑的特色学校。构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持续完善教学服务体系,赋能处室年级学科教学。持续强化学科集体备课,促使校本教研精准高效。整体规划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水平,打造学科特色,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涵,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联合知名高校,整合区位特色,构建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建设富有多样性、层次性、地域性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强化大单元教学意识,加强大单元教学培训,促进深度教学实施,继续以“大单元教学”为校级课题的重点选题,支持立足学科教学实际、优化课程结构、探究大单元课堂模式、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等实践类课题立项。
四、不断完善五育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
探索建立“五育成长”的教学价值取向,建立“五育一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五育协同”的教学文化,加快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转变。创建德育工作载体,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加强智育转型,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丰富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突出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好劳动教育、倡导知行合一、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积极开展“五育并举”为特色亮点的各类社团课程。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走进社会课堂,积极开发研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加快建设协同协作的服务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班主任工作“一四四四”工程(“一个引领,四个提升,四个途径,四个转型”),即以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为引领,突出思想政治能力提升、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发展规划能力提升和德育协同能力提升,通过理论学习、培训交流、德育常规建设和系列主题活动,实现班主任工作思想转型、定位转型、逻辑转型和评价转型。探索实施全员导师制,探索“一生一案制”,提升教师“四大能力”(学科学习指导能力、升学指导规划能力、学生情绪疏导能力、家校沟通协调能力),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努力构建“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育人新样态。
六、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智慧课堂,通过实施“三有两进”工程(“人人有课例、天天进课堂、周周进集备、月月有展示、科科有研究”),建设信息技术点资源库与课例库,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促进课堂提质增效。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继续完善智慧校园一体化管理平台,赋能学校教育管理,推动学校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全面提升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进一步探索学生平板电脑教学模式,全时空共享名校资源,精准实时分析个体学学习效能,实现“精准教学、分层巩固”,满足学生个性、深度学习需求。积极探索基于智慧教育的高质量科创中心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通过举办科创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具有高中特色的科创教育体系。
七、突出重点,抓牢抓实高三工作
为打响本校高考第一枪,以提高备考质量为中心,以“五实”(实抓、实教、实学、实严、实效)为抓手,充分调动高三全体师生备考复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个团队”(通力合作、群策群力、精诚团结的备考团队),建设好“两个阵地”(班风、学风和教风、研风两个阵地),突出“三个教学层次”(尖子生的培优、后进生的补差以及艺术生的教育教学管理),狠抓“四个落实”(狠抓工作目标和计划的落实、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考试分析的落实、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教师会议、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思想站位,提升教师责任心。定期召开备课组长会议,加强课堂规范性。提升教研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各学科组精心组织集体备课,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课标及高考题,落实到课堂中。任课教师需精心备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夯实学生所学基础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后有所收获,争取得到相应分数。制定教学计划,细化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细化教学内容,做到精细讲解,精准备考。要求各学科做好每次考试分析,并制定详细的教学及考试明白纸,及时公示给学生。做好学生分析,针对学生薄弱科目,确定学生培优导师,导师做好针对性、个性化辅导,及时填写培优记录。
八、增强风险意识,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时刻绷紧安全发展弦,树立底线思维,掌握战略主动,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切实维护好学校安全稳定。守好守牢意识形态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紧抓好校园安全工作,持续加大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全面做好消防、食品、实验室、教育考试等安全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决做到“三个不出事”、“六个坚决防止”。不断提高学校舆情管控能力,畅通学校、家庭、社会沟通机制。
2024年,济宁一中任城校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新篇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济宁一中任城校区
202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