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311076F/2024-0416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教育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成文日期 2024-06-30 失效日期
有效性

市教育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40号建议《关于对未成年犯罪加大惩治力度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30 浏览次数: 字体:[ ]

徐长坤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未成年犯罪加大惩治力度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关乎家庭和谐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逐渐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引发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为进一步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守护好未成年人生活环境工作,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规定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教育部等三部门关于学生欺凌防范处置工作指引》等文件规定,着力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生命线”,大力实施“护校安园”、“法治进校园”等工程,全面推进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责任落实到位、管理制度健全、预防措施有效、处置程序规范的良好局面。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办法治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法律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水平;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对学生宿舍、厕所、仓库及一些偏僻地方,定期开展巡查并做好记录;在班级设置学生安全员,利用学生会、少先队、班干部,对学生的平常语言、行为留心观察,留心同学之间建立的QQ群、微信群等,及时查找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对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隐患排查。联合市公安局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全市中小学进行摸排,共摸排参与疑似社团组织的学生45名,已逐一安排到学校,1对1包保;开展重点群体摸排,共摸排留守学生5.3万人,单亲家庭学生3.99万人,均已建立台账,加强关心关爱,密切关注动态。推动专门学校建设,成立市、县2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门学校建设进行考察调研,制定了《济宁市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网站、公众号、宣传栏等公开未成年人保护举报电话,对小学高年级和所有初中学生、高中学生、中职学生开展全面梳理排查,并通过家访、家校微信群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心理状况、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尤其是对学困生、特困生、留守学生、父母离异学生情况,对性格孤僻、情绪异常、有暴力倾向、有小团伙迹象等特殊群体及个体学生进行全面摸排掌握,对家庭困难、身心有障碍的学生,提供关爱;对行为异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帮助。

(三)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指导督促各学校将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纳入校长、教师在职培训内容,面向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的能力;督促指导各学校严格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推进“法治进校园”,邀请警察、检察官、法官着制服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案例解读,进行警示教育,着重讲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民事赔偿责任、送入专门学校等,让未成年人明白即使因年龄限制免除刑事处罚,仍会承担其他责任。

二、下步工作打算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备受社会关注,容易引发舆情,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进一步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市教育局将主动对接检察、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知法守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履职尽责,发挥学校未成年人保护阵地作用。市教育局将督导各学校严格落实法治课制度,发挥法治课堂作用,对《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进行常态化宣讲;常态化摸排学困生、特困生、留守学生、父母离异学生,全面掌握性格孤僻、情绪异常、有暴力倾向、有小团伙迹象等特殊群体及个体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做好法治知识宣讲;密切家校联系,通过家访、家校微信群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心理状况、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督促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

二、齐心协力,构建未成年人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等相关部门的联系,督促指导各学校严格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吸纳精通法治教育的爱心人士、专业人士加入法律志愿者队伍,组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宣讲团,开展法律知识大宣讲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医生融入到未成年人保护中来,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疏导,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主动对接市场监管、文旅、卫健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公布举报电话,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预防未成年人违反犯罪工作中来,铲除暴力、凶杀、色情等违法违规书籍和影像制品的生存土壤,营造人人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浓厚氛围。

三、多措并举,增强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效果。改变枯燥乏味、硬性灌输的陈旧宣传教育模式,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把情感、时尚、艺术元素引入学校法治教育当中,激发未成年人学法兴趣;主动联合关工委、文旅、工青妇等部门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采取文艺表演、答辩、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法治宣传教育效果。

再次感谢您们对济宁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们的关注,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