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1076F/2024-0417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教育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成文日期 | 2024-06-30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市教育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92号建议《关于加大对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成果 转化扶持力度的建议》的答复
刘延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成果 转化扶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济宁市结合区位优势“独一无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实际,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在山东乃至全国具有借鉴意义的“济宁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济宁市教育局制定了“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教育要先行”的工作目标,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市教科院组织编制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开发指导方案》《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总体部署;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写进了济宁市教育改革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并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主打项目、重要内容、奠基工程进行了前瞻设计和高位谋划。各县市区教体局和各中小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注重队伍建设。组织成立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体验教育和研学旅行5个专题工作坊,共14所主持校和92所参与校;遴选100多位优秀教师,组建了研学讲师团和研学志愿者服务团队;全市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每年都把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纳入全市教师教育培训计划,先后举办了近20期、10000余人的国学导师培训,选派1000余名校长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端培训和国际儒联举办的“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培训班”。全市基本形成“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体系。2023年从一线教师中间选聘32名传统文化教育兼职教研员,强化教研力量,这些举措都为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实践体验。依托区域内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所,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研学实践体验活动,把传统文化教育搬到基地、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全市形成了以“三孔”“两孟”“一曾”“一颜”“尼山书院”等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典游学路线和以水浒文化、始祖文化等为辅的40余处研学实践基地,培育建设了6所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81所省市级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确立了105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示范校、70余所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实验校;加强与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驻地高校的深度合作,遴选百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大力推进“百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工程”,由点及面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新动能。“三孔四孟”研学游、始祖文化研学游、红色文化研学游、传统节日体验研学游、运河文化研学游等成为济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靓丽名片。
(四)探索实施路径。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与情感”的统一、“共性与特色”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一是突出学科渗透,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之中,做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全覆盖”;二是创新教学形式,形成了体验参悟式、对照融合式、主题探究式、统筹渗透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型。三是开展经典诵读,读经典原文、背经典精华、讲经典故事、唱经典歌曲、说经典人物、演经典剧目等已成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性工作;四是坚持项目引领,全市共有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项目200余个,多数都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引领全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五)打造课程品牌。编研了《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传统文化篇)》、《十德树人》丛书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渗透各学科,制定了传统文化教育“六德十二目”和学科渗透“坐标系”;注重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形成了体验参悟式、对照融合式、主题探究式、统筹渗透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型;坚持项目引领,全市共有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项目200余个,多数都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有效引领了全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
(六)推进融合互动。自2000年以来,济宁市教育局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走进孔孟》等系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2016年,组织编写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2021年,编著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华美德系列丛书《十德树人》。2018年开始,编写了“孔府孔庙孔林”、“尼山圣境”等研学旅行指导手册。编研了《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传统文化篇)》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编写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济宁还在中小学教师中选拔培养乡村儒学讲师,举办“乡村儒学讲堂”,倡导乡村社区文明风尚;与电视台合办“一起学《论语》”栏目,让《论语》走进千家万户;开展传统经典走进家庭“3312”工程,即每个班级每学期举办3次以上家长课程,每次开设不少于30分钟的儒家经典讲座,每学期写一篇传统文化德育案例或优秀教案,走访20个以上学生家庭,深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家庭,走进师生心灵。引导家长“反哺”学校,实现融合互动。以曲阜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充分利用曲阜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组建了300余人的“传统文化德育家长资源库”,把从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开发、宣传、讲解等工作的家长请进学校,开设了“大哉孔子”“孔子弟子的故事”“感恩孝道”“礼仪与修养”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对济宁市的“一校一导师”做法和探索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报道;《现代教育》杂志用近5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了济宁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2017年,济宁市教科院申报的“区域整体开发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研究”案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库,并列为全省重点培育项目;同年,《人民教育》以《济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大格局》为题,对我市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区域性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特别是2018年,在山东省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济宁市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市教科院申报的《孔孟之乡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索》荣获省级特等奖和国家一等奖,《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精华,构建小学君子教育体系》等5个项目荣获省级一等奖(其中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020年《半月谈•文化大观》以《复兴传统,如何走出重重困境?—传统文化教育的“济宁突围”》为题,对我市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区域性经验和突破性做法进行了宣传。2022年,市教科院申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立体化渗透实践探索》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规划课题“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区域推广”顺利结题。2023年,在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基地’实践探索”顺利结项;“基于校外育人资源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践探索”被省教育厅立项为重点项目。
关于您提出的建设“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目前济宁市教育局已与曲阜市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地合作,能够满足承办全国教师培训相关需要,建设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一事,济宁市也进行了论证,并将积极推进。为做好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化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推进传统文化体验参悟式、对照融合式、统筹渗透式、主题探究式等四种教学模型的实践运用,打造一批传统文化“精品课堂”;二是开展传统文化系列基地实践、研学旅行活动,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实践价值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三是在中小学校实施优秀传统技能技艺传承活动,挖掘若干所技艺传承“示范学校”;四是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成功做法、典型经验、现有实绩的推广力度,拟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成果专项评审活动,培育一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五是发挥5个传统文化专题工作坊主持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工作坊活动实施方案,以工作坊的形式按专题开展系列活动,打造一批有推广价值的优秀“活动案例”。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