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311076F/2024-0419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教育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成文日期 2024-06-30 失效日期
有效性

市教育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9号建议《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重礼仪重国学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30 浏览次数: 字体:[ ]

赵红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重礼仪重国学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重礼仪重国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近年来济宁市立足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教育先行的工作目标,突出抓好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精心设置国学经典教育实践载体,创新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形式,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济宁市委下发的《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市教育局一是抓学习,解放思想,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济宁市委下发的《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引导广大师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唤醒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聚集正能量。

二是抓培训,培植骨干。一是实行了国学经典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全市各中小学每校确定一名热爱传统文化、有志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师为国学导师,市教育局为每位国学导师颁发证书、并明确了国学导师的主要职责。二是选派国学导师参加高端培训。自2014年至今,市教育局先后选派1500余名优秀国学导师参加北师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主办的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高端培训。三是组织市级集中培训。市教育局聘请牟钟鉴、骆承烈、张践、于述胜等10位国学大师到我市讲学,为1500名国学导师集中授课,在全市中小学中反响强烈。四是开展校本培训。全市各学校都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校本培训计划,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加速国学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普及速度。

三是抓课堂,夯实阵地。一是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自2014年春季开学起,全市各中小学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德育、体育和艺术课程,并将《传统文化》纳入地方课程,确保课时。二是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三是开展全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探索建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的教育教学方式。四是编制传统文化育人课程资源。2016年,编撰了小学《智慧起点》《君子仪范》《修业锦囊》和《圣贤睿语》《修身大道》《诗文华章》等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2021年,编著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华美德系列丛书《十德树人》。2018年开始,编写了“孔府孔庙孔林”、“尼山圣境”等研学旅行指导手册。编研了《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传统文化篇)》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

四是抓活动,覆盖全员。按照“读经诵典是开始,感恩教育是基石,礼仪教育是抓手”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系列活动。一是启动了以“用文化为生命打底,以经典为成长奠基”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注重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礼仪教育结合起来,与庆祝中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相继开展了“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参与敬老院社会公益演出、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及我的中国梦读书征文”等活动。二是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有选择地开展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中国书法绘画、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趣味活动和体育项目、民族音乐舞蹈、茶文化”等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欢快祥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经典,认知传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深入开展师生共读经典、亲子阅读名著活动,努力形成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学校辐射社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五是抓联盟,协同发展。一是遴选70所中小学学校加入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成立的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各联盟校协力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国学经典教育课题研究、国学经典教育资源开发、国学经典教育质量评价等共建共享工作,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定期组织联盟校校长工作交流会。探讨如何将国民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将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解决国学经典教育到课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邀请国学经典教育联盟专家学者到校指导。我市曲阜、嘉祥部分学校先后邀请国学经典教育联盟秘书长于建福教授、王殿卿教授等到校指导国学经典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开发出立足现实、依托传统、古今融合的思想教育资源。

六是抓宣传,营造氛围。全市各中小学积极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注重突出经典文化特色,努力形成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组建国学经典教育宣讲志愿者,赴学校现身说法宣讲国学经典。先后承办或举办全国、省级传统文化教育现场观摩、课例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多次,光明日报、人民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杂志、山东教育电视台、现代教育杂志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对我市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优秀成果和典型经验进行了近20次宣传推介,在全省全国产生广泛深远影响。通过多层次、大密度、多角度的宣传,传递国学经典教育真信息,唱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旋律,掀起了学习经典、传颂经典新高潮。

下步工作打算:为切实提高我市青少年国学教育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在今后工作中,将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从市级层面加强国学教育的宏观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整体推动全市国学教育开展;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家长和社会认知水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国学教育格局;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每学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国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任教水平,培养一批专职国学教师队伍;四是创新国学教育形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把国学教育与研学旅行有效结合,提倡体验式、探究性学习;五是加强对乡村学校国学教育的扶持力度,在硬件设施、国学资源配置、师资培养、设立专资金等向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学校国学教育的水平。再次感谢您们对济宁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们的关注,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