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1076F/2024-042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教育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成文日期 | 2024-06-30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市教育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9号建议《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及体能锻炼的建议》的答复
张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及体能锻炼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济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能提升相关工作,不断强化师资配置、提升硬件设施、推进体育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落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置最新要求,统筹采取岗位招聘、培训转岗、教师交流等方式,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工作,目前我市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达到1301名、兼职1327名,专职心理教师实现了所有学校全覆盖。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培训。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员培训;举办济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促进心理健康学科教师快速成长。去年以来,共举办市级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活动12次,参训教师共计5.7万人次。
三是强化教科研支撑。举办“聚焦团体辅导、护航心灵成长”“唤醒生涯意识、点亮青春梦想”“聚焦积极心理、赋能健康成长”“启动心能量、积极向未来”等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课例展示及说课、经验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等方式介绍了多种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融入生活,为学校和教师下步开展工作提供思路、指明方向。强化师资配备,制定实施体育教师招聘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建立市、县体校教练员定期到传统项目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开展专项体育训练制度,帮助青少年提高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水平。
四是坚持体育课程化实施。强化课程开设,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学校每天安排至少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服务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强化锻炼习惯,春季开学后,在全省率先制定发布了学生体育锻炼指引,指导对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排筛查,精准细化运动恢复锻炼五个阶段,确保学生逐步恢复正常运动强度。建立体育家庭作业制度,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是坚持健康培养品牌化建设。用好用活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验区品牌,推广我市5C近视防控经验。目前,济宁市近视防控基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力争通过视力监测、科普宣讲、实践体验等活动持续巩固近视防控成果,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正向排名保持全省领先的目标。拓展学生体育锻炼路径,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竞赛,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程,鼓励各县市区、各学校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特色,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运动,注重武术、抖空竹、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社会体育场馆和学校合作开设体育课程。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