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311076F/2024-042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教育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成文日期 2024-06-30 失效日期
有效性

市教育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9号建议《关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课程并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和教研员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30 浏览次数: 字体:[ ]

马素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课程并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和教研员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济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专业师资配备相关工作,不断强化师资配置、提升硬件设施、推进体育活动开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印发《济宁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济教字〔2021〕58号)《济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行动方案》(济教函〔2023〕35号)《济宁市教育局等11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济教字〔2023〕76号),对全市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路径,突出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及教研员队伍建设、教科研活动等关键环节,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市、县、学校统筹指导、分级推进,校内外贯通、家校联合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校内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以德育干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校外深化全环境育人,市教育局作为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班成员单位,积极配合专班全面工作,深化建立教育、网信、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机制,推动资源信息共建共享,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筛查预警和转介干预、就医复学、突发事件处置善后等工作合力。三是紧盯关键节点。为预防开学季、毕业季可能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紧盯关键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初期下发强化心理健康工作通知,安排部署各中小学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七个一”行动,即召开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组织一次全体学生谈话、落实一次减负行动等活动。针对典型问题协调媒体制作宣传长图和《从“心”开始,用“爱”守护》5个公益微视频,邀请5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出镜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0万人次。

二、加强硬件建设,健全配强心理辅导室

一是夯实校级硬件。市政府将心理辅导室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市教育局制定了《济宁市2023年民生实事中小学师生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方案》,创新提出了《济宁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备标准》,从位置选择、环境要求、配置要求等3个方面明确了34条配备标准,建全配强了1076所学校心理辅导室。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了心理辅导室的全覆盖,并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章程和制度,配齐师资装备。去年12月,举办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管理应用培训班,300余名心理辅导教师参加此次培训。依托心理辅导室建设,去年以来,全市各中小学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2633场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10986次。今年6月评选济宁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应用优秀案例,目前已面向全市征集案例135项。二是成立市、县级中心。目前,成立市及县市区学生心理发展服务中心15处,推广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服务热线5151885和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平台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科普、危机干预,打通全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专业渠道。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素养

一是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落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置最新要求,统筹采取岗位招聘、培训转岗、教师交流等方式,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工作,目前我市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达到1301名、兼职1327名,专职心理教师实现了所有学校全覆盖,各县市区均配齐心理健康教研员,市级层面共有专兼职教研员4名。二是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培训。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员培训;举办济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促进心理健康学科教师快速成长。去年以来,共举办市级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活动12次,参训教师共计5.7万人次。三是强化教科研支撑。举办“聚焦团体辅导  护航心灵成长”“唤醒生涯意识  点亮青春梦想”“聚焦积极心理 赋能健康成长”“启动心能量 积极向未来”等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课例展示及说课、经验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等方式介绍了多种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融入生活,为学校和教师下步开展工作提供思路、指明方向。

四、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健全预警体系

一是依托济宁市心理综合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今年2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春季入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摸排筛查的通知》,要求开学2周内,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重点关注以下学生:重点关注成绩波动较大、家庭出现变故、家庭关系复杂、亲子关系紧张、患有心理基础疾病、沉迷手机或网络、家庭经济困难等学生群体,及早识别潜在的高危学生。开学1个月内,各县市区要依托济宁市社会心理综合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测评系统,对全体师生完成一次心理健康筛查。为确保筛查工作顺利进行,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平台系统管理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并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和规范要求,组织各中小学校有序推进测评工作开展。截至4月25日,全市共测评中小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825755名,测评完成率100%。二是做好摸排筛查结果运用。在心理摸排筛查中,对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时开展评估和辅导,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对重点学生建立档案,实时关注。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疾患的师生,要求学校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或亲属,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联合家庭、市(县)心理健康中心及医疗机构将各项流程措施落实到位。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班将组织心理专家对测查结果进行评估,出具心理健康分析报告,为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五、开展医教融合,优化社会心理服务

一是成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家组。在山东省戴庄医院、市心理健康中心和全市中小学校选择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服务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成立济宁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家组,负责指导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筛查评估工作,分析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制定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和支持。二是畅通“学校—家庭—医疗机构”沟通转介渠道。济宁市教育局和济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在联合拟定关于《开展医教融合——护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的通知》探索建立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联动机制,对日常工作发现和在心理健康筛查中排查出的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组织心理教师及时开展评估和辅导,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为其建立档案并实时关注。对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或精神疾患的学生,学校应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至家长或亲属,建议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

六、加强学科渗融,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多课程协同,开展品格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融,释放以德正心、以智启心、以美润心育人成效。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心理剧、合唱、舞蹈等美育实践活动,滋养学生心灵,提升综合素养。举办“阳光下成长”综合素养风采艺术节,突出心理健康与艺术发展相融合。开展寒假最美音体美瞬间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假期锻炼身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二是营造良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从2020年开始,市教育局每年5月都举办全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鼓励各县市区各学校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和压力纾解为主线,面向全体师生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育积极健康心态,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守护心灵 相伴同行 快乐成长”。去年济宁市共有8项内容在山东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评选中获奖,其中特色活动4项,典型案例4项。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山东省5.25学生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中,济宁一中心理健康月活动作为典型在本次活动中宣传播放,全省只有3所学校代表在活动中被展示(青岛市城阳二中、山东理工大学、济宁一中)。三是开展高质量课后延时服务,强化体验教育。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着力保障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在体育中调节情绪、疏解压力、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指导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融洽亲子关系,磨炼意志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四是发挥文化优势,用活用好社会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济宁市域内的“始祖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碑刻文化”中的优质德育、心育资源,规范组织学生走进美丽乡村、生态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研学基地、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劳动基地等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把研学与德育、心育有机融合,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提升学生认知践悟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积极品质。

七、加强环境融通,优化家庭、社会、网络“三大场域”

一是优化家庭环境。市教育局与济宁电视台连续三年合办“为家长赋能 伴孩子成长”家庭教育系列讲座,观看最多的场次点击量突破300万,平均点击量每场超过100万,已成为我市家庭教育的亮丽品牌。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秋季开学大家访活动,开发建设济宁市家校沟通平台,全市义务段5.8万余名教师走进95万名学生家中,走访完成率达100%,满意率达到99%。二是优化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组建市、县宣讲团175个,开展主题宣讲2100余场,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环境立德树人。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活动284场,达成了2189名农村留守儿童微心愿。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开通“校长(园长)热线”并在官网、公众号集中公布,开展“校长(园长)接待日、校长(园长)谈心日”,组织“家长进校园”活动,《半月谈》以《有问题,电话直通校长》为题刊发我市有关经验做法。三是优化网络环境。深化网络环境安全监管专项工作,全面加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开展“清朗”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排查属地网站、自媒体账号1500余个,有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目前,全市有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6所、市级83所。2023年,济宁市在省心理健康研究会评优评先活动中,14所学校被评为省心理健康先进单位,24人被评为省心理健康先进个人,22项内容被评为心理健康优秀成果,获奖数量名列全省前列。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以“医教结合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题作典型发言。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所提的提案内容,结合济宁教育实际,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设等方面的督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