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色化专业专项发展计划
前 言
我校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原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20年因教育部中职专业名录调整、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被撤销而改为现专业名称。该专业源始于2003年“济宁市农村党员干部大专班”,由济宁市委组织部依托我校举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参与,专门面向全市村“两委”成员、村级其他组织干部、村级后备力量、农村党员、退役军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负责人等,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和乡村治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村干部更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少数,是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引领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济宁市有4034个行政村、365个社区,村(社区)“两委”成员和其他村级管理岗位工作者4万余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事务,乡村治理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伴随城镇化进程,农村人才流失、年轻村干部和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村干部素质能力不适应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等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振兴不只需要技术人才,懂乡村治理的管理型人才更是缺乏和急需。2021年12月,山东省委组织部会同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村(社区)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对村(社区)“两委”成员等基层干部开展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教育培养,全面提升其素质能力和学历水平,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符合条件的村(社区)“两委”成员参加学历教育全覆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
围绕乡村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等需求,为当地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育现代乡村治理和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是本专业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人才培养条件较为优越
1. 综合实力较强
自2003年以来,专业始终在济宁市委组织部指导和支持下专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在此基础上,2010年市编办批准依托我校成立济宁市农村干部学校。2016年,农干校管理处党总支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被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现有全日制中职在校生583人。省委组织部和省开放大学举办的山东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济宁教学点设在本专业,在校生600人。2021年学校承办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11期,各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年均5000余人次,为济宁市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带头人,在村干部学历教育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2.师资力量雄厚
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打造了一支以党员教师为骨干,“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专业扎实、能做会教”的村干部教育专业化师资团队,成为办学的根本保障。专职教师57人,涵盖农、经、管、思政等各学科专业,其中高级职称28人,博士3人,硕士15人;建立了由市、县、乡组织部门领导和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近30位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教学团队致力服务乡村振兴,紧贴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打造独特课程体系,开发编写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系列教材11部,获中组部首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等奖项。2016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团队。
3.教学条件齐备
专业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区域,占地约7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标准教室31间,学生公寓面积4000平方米,食宿条件优越,能承办各种培训项目。近年建设能容纳360人的现代化大礼堂1个、党建领航站1个、党建信息化教室2个、智慧教室1个,教学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建有村务管理、合作社、企业管理ERP、电子商务、食品加工、茶艺与茶文化等校内实训室6个,专业实训设备总值为645.1万元。各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办公和教学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与高新区王因街道后岗村党支部等18个校村(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与组织部门共同开发多个现场教学项目,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二)人才培养质量良好
19年来共培养学生6332人,已毕业4374人,其中2000余人在村(社区)“两委”任职,培养发展了1342名合格党员,为农村基层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靠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党员干部队伍,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农村带头人先进典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国内30余家单位来校考察学习,辐射带动了全国村干部教育发展。
(三)校企合作较为紧密
本专业与组织部门等共同创建了“政校村企”四元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党政主体以市委组织部为核心,市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协同配合,县、乡组织部门和村(社区)党组织积极配合,代表行业引领支持;学校主体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责任;村庄(社区)和涉农企业是学生的来源地和去向地。各主体在办学的重要环节、重要方面协调分工,形成从招生、教学、学生管理、组织发展到毕业后跟踪使用的全程联合培养机制,确保办学顺利进行并取得突出成效。
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等多次来校调研考察,办学经验做法被《教育部简报》、中组部《组工信息》《山东组工调研信息》刊发,被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纳入教学案例,“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做法荣获2017-2018年度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成为济宁市农村基层党建的闪亮品牌。
(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培养模式先进。以村干部和后备干部为培养对象、与组织部门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独特和领先地位,保障了办学的鲜明特色和持久生命力。
课程体系创新。根据培养目标和村级岗位需求创设的五大模块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自主开发的专用系列教材,构成了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方式灵活。根据职业岗位和学生实际,探索形成课堂教学、体验教学、现场教学、论坛讲座、素质拓展、调研实践等一体化教学体系,增添了办学活力。
效益显著辐射面广。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成为服务全市、辐射全省的农村干部培养基地和成长摇篮,在国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七项工程”,通过3年建设,专业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显著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与乡村振兴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成为优势明显、特色显著、国内一流的特色化专业,成为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地,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实施“党建+育人”工程,形成成熟的“党建引领、德能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
——实施“素质+能力”课程创新工程,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需求、“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开发出版5本专业教材。
——实施“名师+双师”工程,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兼结合、能干会讲、团结创新的高水平结构化专业教学创新团队。
——实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新建4个实训室、6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0个现场教学点,校内外实习实训设施先进充足,满足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和社会服务要求。
——实施“数字化教学推进”工程,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改造提升3个计算机及1个农业多媒体实训室,建成1个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5门在线精品课程,一批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开放共享。
——实施“乡村振兴百村行”工程,组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乡村振兴服务队,师生广泛深入乡村开展合作交流与咨询服务,成为助力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实施“质量效益再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融合并举、扩容提质,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稳定在300人以上,非全日制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培训年均3000人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二)分年度建设目标
2022年:实施“党建+思政、党建+实践、党建+文化”全面育人,构建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递进式育人体系,以及“党建引领、德能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优化调整,形成“课堂革命”“导师帮带制”实施方案,完成3-5本专业教材初稿、2门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启动计算机实训室建设,建设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新增2个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23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完成3-5本教材出版,继续编写3-5本校本专业教材;完成计算机、智慧农业、会议管理、农产品加工等实训室建设;“课堂革命”深入推进,形成3个典型案例;继续共建2个产教融合基地、新增1个校外实习企业;完成2门在线精品课程、2门培训课程资源包建设,打造1-2门数字化课程。
2024年:形成成熟完善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版2本专业教材;基于专业建设的3项课题研究形成成果;建成开放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招生和培训规模稳中有升,专业建设水平进入国家前列,在推进区域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发展思路
1.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1)面对特殊的学生群体,政校村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和培养实效需要提升。
(2)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需要紧跟时代进程,精准对接村级工作需要,及时更新。
(3)教师团队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增强,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梯队建设亟待加强。
(4)深入乡村、服务乡村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建设思路和重点建设领域
建设思路: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校党委领导下党总支全面负责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正确办学方向。
(2)构建“一纵三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纵向上,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成长通道;横向上,全日制教育、国家开放大学成人专科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三种培养形式融合互促,形成多元立体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
(3)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三教”改革,围绕“好听管用”教学要求,多措并举,重点提升教学实效。
(4)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在管理和教学上全面贯彻“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理念,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特色机制。
(5)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提高服务能力,践行社会担当。
重点建设领域:
(1)深化“政校村企”合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专业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
(2)政校合作共编专业适用教材,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和精准实用教学内容。
(3)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推进“课堂改革”和特色学徒制实践,打造特色教学模式和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4)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密切校村校企合作,强化能力培养。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设目标与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突出党建引领,实施“党建+思政、党建+实践、党建+文化”全面育人,构建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递进式育人体系,深化政校村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党建+育人”特色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党建引领、德能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政校村企合作,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组织部门支持下,探索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导师帮带制”学徒制。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创新,探索适合专业实际的模块式教学组织方式,推进以“课堂革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建设内容与措施
(1)构建“党建+育人”特色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全方位育人。推进“党建+思政育人”,围绕为党育人、立德树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强化“四史”教育、突出党性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推进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和专题教学集体备课,建设学生喜爱、终生受益、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培训和授课观摩等活动,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通过专家讲座、党课培训、教材编写等多种形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统一。推进“党建+实践育人”,围绕能力提升,校内开展村官论坛、知识竞赛、诵读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外与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司法部门等共建3处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创造实践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修德塑能。推进“党建+文化育人”,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入学教育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广场舞大赛等乡村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建文化传承类社团等,厚植“三农”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全员育人。建立健全“政校村企”协同育人机制。继续发挥党总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建带班建”“党课进班级”,形成育人管理合力。统筹社会育人力量,聘请5名优秀党政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为校外“思政教育导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优秀村书记大讲堂等,形成校内外育人合力。
全过程育人。根据村干部成长规律,围绕“坚定信念-务实作风-担当品格”,构建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递进式育人体系,构建“可衡量、可评价、可操作”的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走稳、走实、走好成长之路。
(2)政校村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党和国家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带头人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深化政校村企合作,形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成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与组织、教育、民政和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及村庄企业联合,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短板弱项,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政策、新要求、新技术、新规范等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将现代农业、农业经济、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3)探索实施“导师帮带制”学徒制
结合专业特点,根据村干部成长规律和特定工作环境,探索实施“导师帮带制”作为本专业特色学徒制,制定《“导师帮带制”实施办法》,发挥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组织部门和乡镇领导、村党组织书记、家庭农场主等作用,将课堂搬到乡村,把有一线经验的农村基层负责人变成导师,帮带年轻村干部学生成长。探索灵活多样的帮带方式,由“导师带徒弟”发展为“村庄帮村庄”“农场帮农场”,促进后进村、经济薄弱村等发展。依托先进村、示范家庭农场打造20个左右现场教学点,校村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形成现场教学课程和实践、体验课程20个,实现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工作实践一体化。
(4)以“课堂革命”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制定“课堂革命”实施方案,通过培训、研讨、示范、共建共享等方式,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落实到不同类型的课程中。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鼓励其他符合“好听、管用、精准、提升”理念的教学模式创新。推进“课堂革命”,落实“学生主体”探索更加符合本专业学生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以致用、学用互促,提高学习积极性。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教科研,多措并举打造活力高效课堂。形成3个以上“课堂革命”教学案例。
(5)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遴选骨干教师参与学校对外合作交流项目和骨干教师“海培计划”,重点了解东亚国家乡村治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和人才培养标准等。培养学生农产品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推动当地农产品更多走出国门。
(6)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做法
继续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实际优化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上课形式等,形成成熟的“党建领航、德能并修、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凝练经验做法,通过新闻媒体、课题成果、现场教学会等,推广经验做法。
3.建设经费的预算情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算33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5.29万元,省财政投入1.88万元,学校自筹投入15.83万元。
四、建设进度
2022年:启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优化调整,探索“课堂革命”“导师帮带制”实施,撰写2个典型案例,完成3-5本教材初稿、2门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启动实训室建设,建设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习企业,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23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完成3-5本教材出版,继续编写3-5本校本专业教材;完成智慧农业、会议管理、农产品加工等实训室建设;“课堂革命”深入推进,形成3个典型案例;继续共建2个产教融合基地;完成教学资源平台和2门在线精品课程建设。
2024年:形成成熟完善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出版5本专业系列教材;基于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形成成果;建成开放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招生和培训规模稳中有升,专业建设水平进入国家前列,在推进区域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