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发展规划
一、现有基础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着力点,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训、培养制度。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41人,其中文化基础课教师14人,专业专任教师27人;研究生学历1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7%,本科学历3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73.17%;高级职称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7%,中级职称教师2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51.22%;“双师型”专业专任人数21人,占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77.8%。
本专业共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市级教学能手9人,杏坛名师2人、省市级职业教育兼职教研员8人,市级名师工作室1个。
获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各类竞赛79项,指导学生获奖26项,省级立项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学前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上线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平台,为全国的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加强教学团队梯队建设,加强青年名师培养,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基本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二)课程体系建设
立足课岗对接,根据岗位工作需求、行业要求及学生职业发展需求,重构了模块化与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分科型向综合型设置转变,使课程设置在独立的基础上相互融合;立足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对接资格证书考试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标准,确定理论与实训内容,构建系统性与专题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有效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长远发展。
专业对接湖南金职伟业母婴护理有限公司开展了“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目前已开展两期“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工作,共有212人通过考核。为做好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对接融合,联合编制了校本教材《幼儿照护》,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纳入教育教学。
(三)教学设施建设
该专业现有专业实训室53个,其中音乐实训室2个、钢琴实训室46个、舞蹈实训室3个、“1+X”幼儿照护等级证书技能实训室1个、幼儿保育活动室1个,校内实习基地1所,基本满足专业技能教学需求。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建有先电教学管理平台,线上学习课程7门,目前4门课程已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五)专业质量效益
该专业全日制在校生659人,年平均招生人数220人左右,包括三年制职业中专学生和三二连读五年制贯通培养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和三二连读转段年平均升入高职院校学生150余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考核工作,学历教育毕业生90%以上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在校生对专业学习的满意度9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96.5%。校内学生技能竞赛常态化开展,实现学生全覆盖。
(六)校企合作经验与成效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校坚持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有订单式培养,成效好;重视产教结合,认识正确,有对应的产教结合机构,成效显著。本专业先后与济宁市金福娃幼教集团、济宁市亮宝贝幼教集团、济宁市高新区金贝儿幼儿园、济宁市聪明树国际幼儿园、济宁市亿佳国际教育集团等5所大中型幼儿园,济宁任兴托幼一体园、济宁任城幼儿园、济宁红星幼儿园等3所公办幼儿园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二、专业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的依据,是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结合幼儿保育专业建设实际情况,本着培养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目标,特制定幼儿保育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执着奉献的教育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学前教育、托儿所服务行业的幼儿园保育、托幼机构生活照护等岗位(群),能够从事保育师、育婴员工作的高素质保教人才。
2.培养规格
依据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及学前教育、保育行业人才需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及核心技术技能。
(1)素质要求
① 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
②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从事学前教育、托儿所服务行业的教育情怀;
③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从事保育师、育婴员职业所需的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等职业精神;
④ 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及因材施教、规范保教、课程实施、家园社沟通等基本职业素养。
(2)知识要求
① 掌握从事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相关国家法律、行业规范,熟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安全防护等相关知识及要求;
② 掌握幼儿发育规律、卫生保健及生理心理发展基础知识,熟识幼儿日常照护,预防、发现和处理幼儿常见疾病、心理生理异常、意外伤害事件的相关知识与要求;
③ 掌握幼儿生活、安全、健康照护的基本规范与要求,熟识幼儿照护、保育师职业技能等级(初级)标准;
④ 掌握幼儿言行和情绪表达的基本特点、表现形式及影响幼儿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熟识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识别、分析与引导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⑤ 掌握幼儿动作、语言、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熟识运用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支持幼儿早期学习与发展,以及创设生活环境和支持性学习环境的内容与方法;
⑥ 掌握幼儿保育工作的口语特点、语言规范及沟通技巧,熟识家园社合作共育的内容与策略;
⑦ 掌握幼儿保育工作所需要的游戏、舞蹈、音乐、美术等基本常识及相应的基础文化、自然科学、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要求
① 具有根据幼儿发育规律及相关规范、标准进行幼儿入离园所、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照护能力,具备科学组织和独立承担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照护能力;
② 具有根据幼儿卫生保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相关标准科学预防与规范处理幼儿常见病症、意外伤害及其他突发事件能力,具备规范开展幼儿安全、健康照护能力;
③ 具有运用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器材场地准备、物品用具管理、清洁消毒处理、生活环境营造、教育环境创设能力,具备从事幼儿生活环境和支持性学习环境创设能力;
④ 具有根据幼儿动作、语言、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规律支持幼儿早期学习与发展能力,具备从事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能力;
⑤ 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观察、识别、记录、分析幼儿言行和情绪表达能力,具备多方沟通及家园社合作共育能力。
(二)办学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的新需求,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专业质量效益,把幼儿保育专业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质量效益显著的特色化专业。
(三)专业发展规划
(1)坚持立德树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对接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新时代一核两翼三融四课”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立足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重构模块化与一体化、系统性与专题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本专业“1+X”证书试点规模。开发课程和教材3门,以“信息技术”为引领,全面提升专业信息化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提高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扩大行业专家型外聘教师比例,完善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机制,加强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积极建成市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团队1支、市级及以上名师工作室1-2个,市级及以上教学名师(能手)1-2个,“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4)建设高水平实训室,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建设2-3个集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评价或鉴定、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型校内外实习实训2-3个基地。
(5)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互动、实时的网络课程资源库1个,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本专业师生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专业教师网上交流和专业学生远程学习。
(6)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幼儿照护实训室1个,打造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为幼儿保育对口行业年培训1400人次以上,助力地区产业升级。
(7)提高专业质量效益。建立健全以增值评价为导向,多元、多维、全过程的育人评价机制,使专业建设持续优化升级。育训并举,进一步扩大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和社会培训规模。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获证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6%以上,学生满意度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完善学生技能竞赛机制,参赛率100%,在市级及以上比赛中有2-3项目获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现代学徒制”实践有待深入。本专业虽然形成了“双园共育,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但“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对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够。下步不断完善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持续优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途径与方式,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从而实现校企共同培养。
(二)数字资源有待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还有待加强,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需进一步提速。活页式教材覆盖面不广,需要继续加强活页教材和校企联合课程的开发力度,将企业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
(三)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历练与提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基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