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313485J/2024-0194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应急管理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成文日期 2024-07-12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济宁市应急管理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90号建议的答复《关于济宁市巨灾风险治理能力提升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7-12 浏览次数: 字体:[ ]

尊敬的李合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济宁市巨灾风险治理能力提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各级各部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总要求,聚焦“全灾种、大应急”,坚决扛牢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应急意识,不断健全法规制度,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制度,统筹规划计划,狠抓责任落实,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健全法规制度,提高灾害防范法治化水平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为契机,组织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各自实际,完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防灾减灾法治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夯实灾害防控责任主体。加强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法律知识宣传教育,2023年,组织党政正职应急管理网络专题培训4期、干部轮训3期,邀请中央党校王永明教授专题授课,复盘河南郑州“7·20”灾害,编制了《济宁市应急管理干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每年进行2-4次防灾减灾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助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应急管理知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二是明确各类灾害防范责任分工。印发了《济宁市基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基层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政府规章,有效提升了全市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各指挥部(专项小组)分别制定了《济宁市减灾委员会工作规则》《济宁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工作规则》《济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健全了工作制度,做到既分工明确,又协同配合,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三是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连续2年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等六部门组织开展全市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活动,并均在全省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中荣获第一名。连续2年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并组队参加省级大赛,多人次获奖,我局均获得优秀组织奖。

二、强化组织领导,构建灾害防、抗、救新格局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县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二是成立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市委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作为市委的议事协调机构,承担协调推进较大、突发灾情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及应急值守等工作,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风险处置第一线问题。三是加强多元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通过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协办、资源共享”的方式,建成应急救援站668处。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技能训练、实战演练,确保遇到险情“快反应、会研判、可控制、能救援”,充分发挥“宣传队、巡查队、服务队、救援队”职能,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安全巡查、服务救助、抢险救援等活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强化森林防火监测预警,与山东高翔通用航空、山东龙翼航空等公司签订协议,利用直升机灭火、无人机开展森林灭火。邹城、泗水等地也积极开展社会化救援工作。

三、注重基层基础,夯实灾害防范应对着力点

一是加强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以2022年全国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全面完成“1+32+N”市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各县市区总体预案编制工作,“济宁模式”写入应急部“十四五”规划。把建设的乡镇(街道)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村(社区)、中小微企业应急处置卡、流程图、应急手册等五大类32项试点成果下沉基层,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二是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组织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线上,通过广播、网站、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刊播防灾减灾主题标语、漫画、海报、科普短视频。例如,2020年举办的“防灾减灾云课堂”,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了50余万人次,网友留言10万余条。线下,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组织开展现场咨询、教育培训、逃生演练、观摩体验等贴近群众工作、生活的宣教活动。三是积极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作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加大指导培育力度,确保“成熟1个创建1个”,“创建1个带动1片”,从根本上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居民自救互救技能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共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国家级53个、省级82个、市级146个,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3个,相关做法被《中国减灾》刊发宣传。

四、强化应急保障,确保灾害防范应对战斗力

一是加强应急物资统筹保障能力建设。印发了《济宁市应急物资保障规划(2021-2025年)》,明确六部门分工,及时总结救灾物资调拨工作,复盘调拨程序,完善调拨机制,明晰正常和紧急情况下的不同调运流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局面。科学布局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站点,构筑百姓身边应急物资保障网络,打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最后一公里”,严格落实灾害信息员A、B角制度,各级灾害信息员共计9887人,实现培训全覆盖,相关工作多次被部、省宣传报道。及时调整市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联络人,保证信息传达畅通高效。二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城区避难场所建设纳入了《济宁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7-2030年)》,近期,正积极谋划市、县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工作。持续更新维护新世纪广场、南池公园等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标识和设施。按照“一场多用、就近疏散”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公园、街心花园、休闲健身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场地,建设具有休闲健身,及避难、避险功能的综合场所。目前,全市有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35处,建设面积725万平方米。另外,印发了《济宁市自然灾害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设置及保障规范(试行)》,更新安置点信息405个,推进安置点建设规范化。三是加强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全力支持省级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建成了省矿山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济宁港航应急搜救中心等8支省级专业救援队伍,其中省矿山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2支队伍均成功入选国家队。着力加强市级队伍建设,在应急测绘等领域建立了12支、1100余人的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有效增强了全市应急救援能力水平。

五、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灾害防范应对精准度

一是加强应急装备设备的配备、管理和使用。市科技部门加强通讯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应用,“十四五”期间立项5项相关领域“信息技术专项”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括“具备无限续航能力的无电池工业物联网温度传感器技术研发”、“智能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积极推动化工安全关键技术及管控系统研究、矿山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侦测、通信定位和快速救灾抢险技术及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十四五”期间设置了“安全生产及应急防控专项”,共立项17项相关项目,包括“面向矿山安全的高性能光纤微震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高危复杂环境智能巡检与快速救灾空中机器人关键技术示范应用”等项目。二是健全科学高效的灾害处置指挥体系。组建横向互通、纵向互联的音视频指挥调度系统,联通应急部、省应急厅、5个市直部门、42个县级部门及168个镇街和功能区管委会,并且在全市任何一个县市区都能组织对其他县市区进行音视频调度。接入全市重点部位视频监控10万路,构建覆盖全市7个化工园区的高点视频监控系统,部署水务、水文、自然资源等行业领域涉灾涉险感知系统,不断提升事故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配备多种应急通信装备,先后配备集群对讲机、布控球、卫星电话、背负式单兵通信系统、无人机等973台(套),在公网、专网、卫星通信领域初步具备了保障能力。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自市应急局成立以来,核增正科级领导职数2名、行政编制3名;全市21个部门设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其中11个单位单独设立,10个单位加挂牌子,市、县应急局全部加挂地震局牌子,应急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做好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专家库共设防灾减灾类、应急救援类等21类,现有专家236名,并在每个行业中设首席专家,广泛参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各领域培训宣传工作。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市卫健委遴选抽调涵盖20个专业72名专家,成立了中毒事件等6个紧急医学救援专家小组,有力保障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六、发挥专业优势,做好重点领域灾害防范应对

市城乡水务局:一是及时调整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市、县两级已于6月24日全部完成指挥体系调整,印发了工作规则,完成了交接。14个县市区、功能区均已成立防汛抗旱专家委员会。二是防汛物资均已按照定额要求足额落实。其中市级共储备袋类40万条、土工布15.93万平方、铅丝51吨、钢管86.54吨、救生衣5760件、冲锋舟10艘、橡皮艇10艘、发电机组820千瓦、便携式工作灯200只、投光灯23台、打桩机2台、电缆15km,储备应急包2000件等物资设备,市级还储备了挖掘机85台、两栖挖掘机2台、长臂挖掘机14台、履带式打桩车2台、随车式起重机2辆、水下抢险指挥车1辆(配置水下机器人和摄像机)、抓木机1辆等大型特种设备。县级共储备袋类337.03万条、土工布52.69万平方、砂石料48.31万立方米、块石25.06万立方米、铅丝153.56吨、钢管177.98吨、救生衣94914件、冲锋舟153艘、橡皮艇109艘、发电机组4323.58千瓦、便携式工作灯16093只、投光灯399台、打桩机30台、电缆79.92km等物资设备;储备挖掘机292台、长臂挖掘机34台、推土机78台、装载机156台、自卸车185辆等大型机械设备。三是积极组织防汛演练。在金乡县羊山镇南胡排灌站举行2024年济宁市水旱灾害防御演练暨金乡县防汛抢险综合演练,演练共设置管涌抢护、抢筑子堤等7大项演练科目;在邹城市峄山镇涝滩水库举行极端强降雨天气防汛演练,演练共设置群众转移、水上救援等8个科目。微山县6个乡镇已全部完成防汛演练,本市安置的鲁桥镇已和两城镇、马坡镇对接完毕,异市安置的留庄镇、昭阳街道已分别和滕州市、薛城区对接完毕,已确定具体安置地点;邹城市在太平镇开展了综合演练(包含蓄滞洪区人员转移演练科目);梁山县韩岗镇开展了梁山县2024年东平湖蓄滞洪区移民迁安演练,涉及东平湖蓄滞洪区群众搬迁、安置的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参加演练观摩活动。

市城市管理局:坚持“汛前抓项目建设、防范预防,汛期抓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汛后抓深度复盘、谋划提升”的思路,聚焦“暴雨不积水、大暴雨不内涝、短时强降雨2小时排空”的目标,从早从严从实开展全流程、全要素防汛备汛工作。一是强化风险意识。全面部署城防指人员配备、物资准备、风险点排查整治等11个方面重点工作,完成市县两级和各成员单位应急预案修订和评审。采取“模拟场景+实战演练”方式开展城市防汛应急演练47次。二是强化队伍建设。组建应急抢险队伍108支、9552人,主城区230个社区共配备4827人,28个地下商超共配备1305人,955个居民小区共配备20378人。完善“叫应”机制,每次强降雨前,通过平台短信及时通知各级防汛人员到岗到位。三是强化物资配备。全市防汛物资储备总额4608万元,共设置储备库33个,配备强排泵车121台。中心城区共配备冲锋舟(橡皮艇)89条,沙袋16.4万条,发电机173台,雨衣、雨鞋8890套,铁锹、铁镐4840把。积极推行市场协议储备方式。四是强化基础保障。争取2023增发国债专项资金3749万元。启动实施主城区20个城市防汛项目,新建泵站2座、改造提升道路雨水管网5条、整治积水点9处。搭建主城区城市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实现对65座雨水泵站、18处下穿式桥涵、16个河道闸坝、18个易涝点、7个污水处理厂等点位运行状态、积水情况的实时掌控,提升指挥决策水平。五是强化风险排查。45处下穿式立交桥涵(隧道)配备291名值守包保人员,逐一配备阻车杆、加装提示牌。主城区22处易涝风险点实行“一点一专班一泵车”值守;16座河道闸坝配备34名值守人员实行AB角人员包保;65座强排泵站逐一明确包保人。全面排查建筑工地风险隐患,落实深基坑安全支护措施。六是强化督导宣传。压实“属地管理”和“行业主管”责任,制定防汛宣传舆情应对方案,共同做好防汛宣传引导及舆情应对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印发《济宁市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一步压实责任,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防范、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二全面排查风险。组织各县市区进行汛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类型、威胁范围、威胁对象和危害程度的动态变化。逐个确定责任人、监测人及防灾措施,设立警示牌。三是强化技术支撑。聘请具有地质工程勘察、工程测量甲级资质的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和省煤田地质二队为济宁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单位,会同气象、应急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趋势和防治形势进行了预判和分析,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加强信息共享,及时针对极端天气开展会商研判。四是做细做实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社等主流媒体和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优势,把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前沿阵地,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培训,将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到户到人,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市消防救援支队:一是专业队伍建设方面。针对森林、地震、水域等自然灾害方面,已制定相关专业作战编成力量。依托支队机关、金宇路特勤站等单位成立市级防汛抢险救援分队;依托各县区消防救援大队,组建站级防汛抗旱救援分队,并对照相关编成建设标准,实行装备编成化管理;联合地方政府、部分社会救援力量,开展多部门、全方位合成拉动演练。构建了“战斗展开迅速、战术动作规范、战斗作风紧张、指挥决策科学”的灭火救援指挥作战团队;按照灾情等级响应调集作战编成力量,高效提升作战效率。二是队伍实战打赢方面。先后完成了潍坊寿光抗洪抢险、吉林通化抗洪抢险、河南郑州、开封抗洪抢险等多起大型跨区域抗洪抢险任务,获得一致好评,实战能力得到了充分检验。三是队伍执勤备战方面。以“指战员安全”为根本,大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招收专业运动员指导指战员科学训练,减少运动损伤,集中购置健身器材1.3万余件套,选调专业领域骨干人才,定期开展“战训微课堂”理论授课,夯实指战员理论功底;组建“班长骨干流水线”,开展基层指挥员及安全员业务培训,同步开展空气呼吸器装备性能专项测试,同时做好“师傅带徒弟”骨干人才传递培养,不断充实完善队伍实战能力基础。

市防震减灾中心:一是提升监测预报水平。做好地震趋势会商和特殊时期地震安全保障工作,以及异常核实和震情舆情回应工作。做好地震前兆观测点管理,提升紧急信息报送能力,强化地震群测群防,从原有的100个宏观观测点中优选了33个,安装宏观观测点统一标识,逐步配备视频监控设备。增设太白湖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宏观观测点各3个,填补了功能区宏观观测点空白。二是强化预警能力。强化预警站网及辖区内10个测震台站、19个强震台站的运维管理,不定期对台站安全和运行隐患进行检查。完成9个预警基准站地震计的安装工作。每日多次登录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管理系统,查看35套预警终端运行情况。联合泰安地震监测中心站开展了流动台演练。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七进”活动,组织在全市学校等有条件的公共场所集中播放防震减灾科普视频,覆盖人数超100万人。联合市教育局印发了《2024年全市教育系统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四是提升震害风险防治能力。开展文物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调研,推进煤矿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下一步,市应急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好市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会同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谢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也请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


济宁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7月1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市应急局  290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