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7381606177/2024-0239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成文日期 | 2024-07-07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对市人大十八届三次会议第010号建议的答复《关于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议》
尊敬的丁运国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立足深厚的农业资源和文化底蕴,开拓奋进,砥砺前行,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梁山县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创建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不仅强化了黄河滩区生态保护,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梁山县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情况
1.小路口镇黄河滩区“同心圆”示范片区。示范片区创建以来,新建为农综合服务中心1处。2023年梁山金坷垃家庭农场被评为成立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今年在示范区内投资涵盖财政资金、企业自筹等在内的共28430万元,谋划乡村建设项目及产业项目共8个,示范区内产业项目已全部完工,新发力科及家具产业园厂房租赁每年带来收益百万余元,天昊食品、华晨木业二期等项目,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梁山创收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梁山天昊食品有限公司、梁山兴沃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水泊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2.杨营镇同心联盟示范片区。示范片区内现有合作社11家,种植面积达1000亩,其他蔬菜种植户711户,种植面积达8871亩。示范片区创建以来,新建为农综合服务中心1处,另外大侯村梁山县大地农场被评为县级家庭农场示范场。
2023年,示范片区内共实施项目4个,财政投资约1700万元,已全部完工。以馆里村、同心村(刘普桥村)、董楼村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村级场所提升,项目包括馆里村、同心村、董楼村村集体场所更新迭代;丁杨路馆里段扩宽、绿化项目;馆里村坑塘莲藕种植项目;示范片区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片区的产业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方面,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片区内肉牛养殖特色产业的典型做法在省级媒体山东农科频道报道。同时,木耳蔬菜种植产业的典型做法在梁山融媒报道,彰显了示范片区农业多元化发展的优势和成果。3.赵堌堆乡黄河滩区“三区同建”乡村振兴示范区。赵堌堆乡黄河滩区“三区同建”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赵堌堆乡东北部,北临黄河大堤路,南临蒙馆路,西临德商路,东边与小路口镇接壤,交通便利,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赵堌堆乡党委政府深化家居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小城镇聚集区“三区同建”,让滩区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家居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7000亩,园区占地面积1200亩,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园区驻入企业16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产品主要为红木家具、实木家具、欧松板、密度板、刨花板等,年可生产板材100万方、家具6万件套,产值达20亿元;翠屏家园社区,总造价近12亿元,社区占地819亩,总建筑面积51.3万平方米,共建设楼房163栋,其中住宅141栋、商业用房15栋、社区服务配套5栋、小学1处、幼儿园1处、地上停车位2323个,工程总造价12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园,滩区土地流转95%。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发展西瓜等生态特色农业,目前已流转土地6000多亩,建成500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300亩“济麦22”良种培育基地。与广州军控科技公司合作规划建设生态西瓜产业基地,先期建设120亩大棚,引进西瓜新品种,培育富硒品牌。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片区建设,构建形成市乡村振兴指挥部统筹协调、五个专班分线作战、部门单位协调配合、14个县市区联动推进的“1+5+N+14”工作格局。制定出台市直部门乡村振兴职责清单,建立县市区委书记述职报告制度,定期召开常委会听取工作汇报,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现场推进会和半年观摩会进行工作推动,压实压牢市县乡村和部门五方责任,形成了片区建设强大合力。
(二)抓好规划引领。市级层面制定出台《济宁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推进措施。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乡镇为单位编制年度《片区建设实施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以科学规划引领片区建设和发展。
(三)实行分类提升。结合济宁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南部湖区、北部黄河滩区实际,区分产业带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四种类型,按照ABC(样板、示范、提升)三类标准,三年规划建设A类片区69个、覆盖村庄847个,B类片区155个、覆盖村庄1901个,C类片区80个,覆盖村庄971个。今年建设A类片区21个、B类片区52个、C类片区23个,共覆盖村庄1170个。通过分类创建,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八条路径和“13588”济宁模式。
(四)强化项目支撑。根据片区建设年度计划,2023年共实施项目1140个,完成投资170亿元,其中,泗水县13个市级片区实施项目126个,完成投资11.16亿元。2024年计划实施项目812个,总投资85.32亿元,截至目前,全市96个在建片区已开工项目731个,完成投资35.84亿元。同时,我们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23个按揭农业项目建设进度,年内确保每个县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5000万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以项目大投入带动片区大发展。
(五)推进政策集成。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清单、任务清单,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整合部门单位优势资源,集中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向片区集聚。实现48家国企结对A类片区全覆盖,143个涉农乡镇金融挂职副镇长全覆盖,1792名第一书记片区村派驻全覆盖。目前48家市属以上国企已与结对片区签订或达成合作意向11个,落地实施项目7个。第一书记帮扶的村全部落实了帮扶项目。
(六)深化改革创新。聚焦“人地钱”等制约发展的难题,积极鼓励片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合伙人、龙头企业带动、支部领办合作社等乡村振兴“八条路径”,涌现出涌现出邹城大束、泗水龙湾湖、金乡鱼山、兖州牛楼、曲阜尼山等一大批乡村振兴发展典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七)抓好管理运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积极指导片区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市场营销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好村集体和合伙人等市场主体在片区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一区一档”建立片区档案,加强动态管理,不断增强片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片区可持续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高标准抓好齐鲁样板打造工作。对今年建设的第100个片区盯紧靠牢,每月调度,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约谈片区乡镇负责人;对完成问题整改、提出复验申请的3个片区开展复验;对继续创建的8个续建片区加强督导检查,加快问题整改,成熟一个验收一个;跟踪做好第二批、第三批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二)全力抓好要素保障。根据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要素需求情况,及时组织要素保障部门做好供需对接工作,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有力有序推进要素供应,确保重大项目及时实施。
(三)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持续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力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凝聚示范片区工作合力。
(四)持续集成政策资源向片区集聚推进片区建设。继续集成集聚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水利、交通、文化、民政、住建、环保等部门政策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倾斜,全力推进第二批和第三批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突出抓好第二批2个和第三批2个省级示范区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26日
建议原文:
关于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议
丁运国 等 12 名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后的又一个国家战略。2022年2月《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梁山县作为济宁市唯一一个沿黄县,建设梁山县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可作为济宁市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家黄河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发展基础优势明显
近年来,梁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将之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坚持高点站位,成立了指挥部领导机制和专班推进机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一)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责任,建成6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稳定在60万吨以上。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形成13万头肉牛养殖基地、5.9万亩设施蔬菜基地、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9处;梁山县被认定为山东省鲁西黄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纳入山东省沿黄肉牛产业集群,肉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5亿元。农业经营主体和平台载体培育有力,认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1 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8 家,市级龙头企业 75 家,打造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个。品牌建设亮点纷呈,搭建了区域公用品牌县级运营中心、农业品牌产业协会、益农信息三大平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1个,认证总面积达30万亩;15家企业入选“济宁礼飨”目录;梁山黑猪成功入选第七批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县品牌农产品年产值突破87.8亿元。融合发展成效初显,成功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省级产业强镇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1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15个。
(二)乡村人才队伍激发新活力
开展“三支一扶”招募工作,累计招募53人,创建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家。推进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申报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2处,招募合伙人9人。持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累计举办各类就业创业培训班900余期,培训2.3万余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485人。打造市级服务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1处,累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9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选拔推荐齐鲁乡村之星7人,培树市级乡村好青年8人、县级乡村好青年77人。
(三)乡风文明建设见到新成效
按照“五有”标准实现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县级及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100%,试点建设文明实践家庭站1580户;多元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309个,重点培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10余个,线上线下结合举办志愿服务活动9100余场次。打造乡村复兴少年宫14处,评选各级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2000多名。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评选县级示范村30个,创作移风易俗主题戏曲,演出100多场,覆盖群众3万余人。
(四)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进展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6711户,建设公厕229座、“四好农村路”338.9公里;快递进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村幼儿园、农村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完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209个,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30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确定“信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庄31个,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60个、达标村230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五)乡村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
推进实施黄河滩区三区同建、党建同心、发展同力、生态同护、治理同谋、成果同享“六同”治理模式,经验做法被新华社每日电讯点赞。创新推进“四个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模式,“大田托管”新模式入选省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典型案例;全县入社土地21.91万亩,增加村集体收入722.3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村实现全覆盖,超50万元村106个。创新实施农村党员“共富先锋”行动,村村都有党员先锋榜,538名“共富先锋”带动12291户增收致富,《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推广我县农村党员“共富先锋”工作经验做法。
(六)示范创建行动获得新突破
强力推进示范片区创建行动,贾堌堆片区、馆梁片区认定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韩垓镇取得市级乡村振兴衔接示范区创建资格,拳铺镇琉璃河片区得到国家和省乡村振兴局认可,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2个。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13个。实施“绿满梁山”“水韵梁山”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森林乡村示范村147个、绿化重点村234个、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镇1个、省级森林村居10个;治理骨干河(沟)渠83条、526公里,新建、改建控制性建筑物413座,“全域一张网,四季水长流,引蓄控排好,河渠塘相连”的“黄河新水乡”构想正在变为现实。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是产业效益还不够好。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小而散、小而弱,缺乏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三产”融合程度不够高,农业全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不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不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二是人才支撑还不够足。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匮乏,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群众主体意识不强,普遍存在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
三是移风易俗还不彻底。高额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还比较突出。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容易反弹。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厕所革命等问题多,环境治理难度大、易反弹。
五是基层党组织还不够强。新村融合难问题凸显,“三资”融合工作推进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整体推进不快,乡镇间进展不平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的成效还不明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典型引领作用不强。
六是土地因素制约大。由于土地政策更加严格,在产业项目谋划上受到更多的因素制约,产业项目选择实施难度增大,面临更多困难。
三、下步发展思路
(一)聚焦乡村发展,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继续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积极争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创建绿色发展先行县。做大“黄河农耕·梁山良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丰富多元的产品体系。按照“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肉牛、韭菜、食用菌、林果等特色产业,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贯彻全产业链发展理念,以肉牛屠宰加工为重点,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沿黄肉牛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黄河滩区基础设施,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加快建设黄河滩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筹措资金,引入江苏绿港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推广“按揭农业”模式,加快推进梁山现代农业产业建设。
(二)聚焦乡村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条件新提升。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聚焦村容村貌、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畜禽粪污治理、“四好农村路”建设、镇村绿化提升等重点任务,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3年底前全县所有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加快补齐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
(三)聚焦乡村治理,营造和谐有序乡村新气象
持续推进实施黄河滩区“六同”治理模式和“四个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模式,持续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示范区创建。通过强村帮带、城乡联建、村企共建等形式,推动区域内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促、治理共谋,加快全域党建联盟创建。持续抓实“四定三评双述一创”星级化管理制度,完成全县村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完成“三资”建账,有序落实“三清三规范一推广”,全面推广“阳光三资”在线管理系统。充分用好道德讲堂、儒学讲堂等各类文化宣传阵地,围绕“五为”志愿服务品牌,深化“习语润儒乡·理响梁山”、“五讲六进·百姓宣讲”等基层宣讲活动,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培养。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人才招引培育,鼓励优秀人才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四、意见建议
建议市政府从市级层面在资金、土地、资源等方面,出台支持沿黄乡村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促进沿黄县乡村全面振兴。
(一)扶持黄河滩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梁山县黄河滩区迁建“三区同建“模式为模板,全面推广以农民安居乐业、农业优质高效、农村繁荣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可以设立沿黄乡村发展专项基金,进一步整合省、市级涉农资金向沿黄县区倾斜,优先用于支持沿黄乡村振兴项目开发和建设。
(二)扶持库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梁山县东平湖库区为例,建议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特色品牌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库区经济发展。
(三)支持地方优质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县确定了肉牛作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注册了“黄河农耕·梁山良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议在特色产业项目争取和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四)给予一定用地指标扶持。目前,我县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建议每年给予沿黄区域土地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