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7381606177/2024-0239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成文日期 2024-07-07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对市人大十八届三次会议第020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全面提振我市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新高地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7-07 浏览次数: 字体:[ ]

尊敬的丁忠杰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振我市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新高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进,构建市县一体推进机制。一是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扎实推进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二是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市县领导包保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加强市对县乡村振兴考核。三是市县两级实体化运作指挥部。把乡村振兴纳入党建责任和工作目标责任“两张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市级层面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全覆盖、实战化培训。

(二)坚持稳粮保供,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6.4万亩,建成兖州、嘉祥、汶上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我市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坚持建管并重,每年开展高标准农田质量管护“回头看”,全覆盖排查、科学监管、及时整改。济宁入围全国首批高标准农田卫星遥感试点市、全省共2个。市、县投入3325万元,在全省率先全域实施工程质量保险。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先后培育1家全国种业20强头部企业,2家国家大豆补短板阵型企业、全国共4家。累计通过国家、省审定品种376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164个、全省最多。济宁豆种覆盖黄淮海75%区域、长江中下游70%区域。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化农机更新换代,2023年发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2.35亿元。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推动犁耕深翻作业“智能监测”、播种机械“智能导航”等新场景应用。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17%、3%以下,低于国家标准0.83、0.5个百分点。去年9月26日,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现场推进会议在我市召开。

(三)坚持产业带动,做好强农富农八篇文章。一是人才强农。选派156名金融骨干到所有乡镇担任金融副镇长,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孵化更多乡村创意产业。二是科技兴农。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引进“大豆院士”盖钧镒、“水稻院士”张洪程等9名院士,建设国家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豆产业研究院。三是产业富农。打造金乡大蒜、兖州粮油等一批过百亿级和50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四是资本助农。各级财政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吸引中国农科院、大北农、灵山集团等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格局。五是文化润农。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纳入村规民约,创新推出“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六是服务便农。全力打造“你托我管、万家丰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实行“耕种管、收加销”一条龙服务,托管土地510万亩,每亩增收300元左右。七是生态惠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率先颁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10个。八是善治安农。“和为贵”调解室实现村级全覆盖,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彬彬有礼、处处干干净净、户户和和美美”的儒韵民风。

(四)坚持示范引领,强力推进百区千村建设。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落实省委“七个提档升级”要求,从2023年开始,在全市启动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每年建设100个左右市级片区、辐射带动1000个左右村庄,用3年时间,打造300个左右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左右村庄,基本实现全市村庄全覆盖。一是抓好项目建设。2023年启动建设的118个市级片区辐射带动1479个村庄已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今年重点抓了96个市级片区建设。二是抓好分类推进。结合济宁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南部湖区、北部黄河滩区实际,区分城乡融合、产业带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不同类型,划分ABC三个类别,逐个片区制定实施规划,差异打造、梯次推进,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探索形成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乡村振兴合伙人等乡村振兴八条路径和“13588”济宁模式。三是抓好省级示范区创建。截至目前,共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个、在建2个,今年新争取省级示范区创建资格2个,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省级衔接推进区4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五)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颁布了全省第一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全市共改造农村厕所109万户、占全省改厕量的1/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0%,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推行“信用+”、微换装、乡村物业和网格化管理等长效治理模式,完成184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速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9.6万户,2023年新改建“四好农村路”700公里,行政村硬化路通达率和集中供水率均达到100%。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5%。乡镇驻地实现5G全覆盖,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全面完成,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基础设施完备度不断提升。

(六)坚持人才支撑,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一是多渠道引进乡村人才。按照省委创新乡村人才“引育用”机制的部署要求,为解决乡村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招募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海蓝科技公司等各类合伙人510人,成立企业76家,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涌现出泗水等闲谷艺术粮仓、兖州牛楼小镇、汶上金藤甘薯研究院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合伙项目。二是多层次培育乡村人才。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2个,成为全国第2家“一市双站”城市。2023年选树“村村都有好青年”13237人、“济宁基层名医”25人、“农技标兵”200人。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累计培训4.9万人次。三是多元化使用乡村人才。推广基层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16087名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享受“直评”政策、5863人“直聘”至副高级以上岗位,264人成功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四是多举措服务乡村人才。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计划。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鲁青基准贷等优惠政策,2023年全市共发放贷款4.7亿元、惠及1727人。

(七)坚持党建统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四雁”行动,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党支部、“微山湖上好支书”孙茂东等先进典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议事等制度。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推行信用积分、党员志愿服务,厚植乡村治理文化底蕴。创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意“5来听”等群众诉求渠道,实现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推进乡村文明实践阵地提质扩面,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镇村“五有”全覆盖。创新推出“蒲公英夜堂、儒学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模式”,经验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推广。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建设全国文明村镇20个、省级344个、市级834个,县级以上文明达标村实现全覆盖。深化“文明家庭”创建,争创省级文明家庭48个,2个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实现历史性突破。制定《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融合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风社风。推广“圣地诵家风”“孝贤书房”等活动品牌,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乡风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二、下步打算

(一)聚焦聚焦粮食单产提升,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抓好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发展和“菜篮子”保供四项重点工作,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81万亩,粮食总产突破100斤大关。

(二)聚焦“百区千村”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坚持“一片区一特点、一片区一模式”,全力推进第二批96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突出抓好第三批2个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三)聚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按照沿链聚合、打造生态、保障要素、集群发展的思路,一体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年底前争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业领军企业7家,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按揭农业项目20个。

(四)聚焦强村富民,全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着力在稳岗拓岗、联农带农和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上下功夫,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做文章,年内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的行政村达到65%以上。

(五)聚焦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儒乡。重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升和乡村文明四大行动,争创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乡村和文明村镇。

(六)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压实市县乡村和部门五方责任。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抓紧抓实国企结对、金融助力和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24日

建议原文:

关于全面提振我市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新高地的建议

丁忠杰 等 1 名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并规划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为三个阶段,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制定了关于乡村振兴一系列重大政策,制定了《济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在探索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了一个个省级、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创新、完善和发展,因此我市目前取得的成果与国家的规划、目标任务还存在巨大差距,还存在着一定的瓶颈和不足。一是各地乡村振兴工作发展不均衡,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后劲不足,农民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三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大量青壮农民工进城,留守在农村的人员大部分为老弱病残,无法完成乡村振兴的任务;四是乡村振兴工作缺乏创新机制和发展动力,不能有效的整合农村资源,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等等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发挥我市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搞好特色农业,如发展家庭农场、文旅观光产业园、庭院经济、池塘经济,培育大种植户、大养殖户,做大做强农村实体经济,将农村资源转化为财富,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更多造福于农村、农民,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完善田园综合体建设,强化田园综合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3、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优势产业。搞好与公司、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资本撬动农村经济、农村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业龙头企业中工作。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将资金、技术带回农村,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业、农村、农民。

4、培育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型农业人才,解决“让人到农村去”的问题。在目前城镇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保障措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新型农村科技人才,让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会管理的农民挑大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

5、建立互联网+农户的模式,拓展线上、线下多元化合作渠道。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平,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经济组织集团化、集体成员股份化、利益分配最大化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让农户、农民自愿加入到共同创业的队伍中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累,更好服务于乡村建设。

7、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失业、养老、生育等方面建立保障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给与一定政策扶持,建立稳定长久的社会保障体系。

8、加强农村基层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9、加强政府主导,有关部门牵头,在总结原有经验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我市乡村振兴新的五年规划和科学合理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好政策引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网络、文化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流动,促进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可持续性开展,打造齐鲁新样板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