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7381606177/2024-0239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成文日期 | 2024-07-07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对市人大十八届三次会议第087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切实解决落实好乡村振兴关键性问题的建议》
尊敬的刘金城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解决落实好乡村振兴关键性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进,构建市县一体推进机制。一是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扎实推进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二是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市县领导包保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加强市对县乡村振兴考核。三是市县两级实体化运作指挥部。把乡村振兴纳入党建责任和工作目标责任“两张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市级层面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全覆盖、实战化培训。
(二)坚持稳粮保供,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6.4万亩,建成兖州、嘉祥、汶上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我市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坚持建管并重,每年开展高标准农田质量管护“回头看”,全覆盖排查、科学监管、及时整改。济宁入围全国首批高标准农田卫星遥感试点市、全省共2个。市、县投入3325万元,在全省率先全域实施工程质量保险。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先后培育1家全国种业20强头部企业,2家国家大豆补短板阵型企业、全国共4家。累计通过国家、省审定品种376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164个、全省最多。济宁豆种覆盖黄淮海75%区域、长江中下游70%区域。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化农机更新换代,2023年发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2.35亿元。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推动犁耕深翻作业“智能监测”、播种机械“智能导航”等新场景应用。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17%、3%以下,低于国家标准0.83、0.5个百分点。去年9月26日,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现场推进会议在我市召开。
(三)坚持产业带动,做好强农富农八篇文章。一是人才强农。选派156名金融骨干到所有乡镇担任金融副镇长,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孵化更多乡村创意产业。二是科技兴农。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引进“大豆院士”盖钧镒、“水稻院士”张洪程等9名院士,建设国家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豆产业研究院。三是产业富农。打造金乡大蒜、兖州粮油等一批过百亿级和50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四是资本助农。各级财政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吸引中国农科院、大北农、灵山集团等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格局。五是文化润农。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纳入村规民约,创新推出“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六是服务便农。全力打造“你托我管、万家丰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实行“耕种管、收加销”一条龙服务,托管土地510万亩,每亩增收300元左右。七是生态惠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率先颁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10个。八是善治安农。“和为贵”调解室实现村级全覆盖,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彬彬有礼、处处干干净净、户户和和美美”的儒韵民风。
(四)坚持示范引领,强力推进百区千村建设。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落实省委“七个提档升级”要求,从2023年开始,在全市启动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每年建设100个左右市级片区、辐射带动1000个左右村庄,用3年时间,打造300个左右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左右村庄,基本实现全市村庄全覆盖。一是抓好项目建设。2023年启动建设的118个市级片区辐射带动1479个村庄已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今年重点抓了96个市级片区建设。二是抓好分类推进。结合济宁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南部湖区、北部黄河滩区实际,区分城乡融合、产业带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不同类型,划分ABC三个类别,逐个片区制定实施规划,差异打造、梯次推进,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探索形成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乡村振兴合伙人等乡村振兴八条路径和“13588”济宁模式。三是抓好省级示范区创建。截至目前,共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个、在建2个,今年新争取省级示范区创建资格2个,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省级衔接推进区4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五)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颁布了全省第一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全市共改造农村厕所109万户、占全省改厕量的1/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0%,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推行“信用+”、微换装、乡村物业和网格化管理等长效治理模式,完成184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速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9.6万户,2023年新改建“四好农村路”700公里,行政村硬化路通达率和集中供水率均达到100%。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5%。乡镇驻地实现5G全覆盖,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全面完成,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基础设施完备度不断提升。
(六)坚持人才支撑,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一是多渠道引进乡村人才。按照省委创新乡村人才“引育用”机制的部署要求,为解决乡村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招募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海蓝科技公司等各类合伙人510人,成立企业76家,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涌现出泗水等闲谷艺术粮仓、兖州牛楼小镇、汶上金藤甘薯研究院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合伙项目。二是多层次培育乡村人才。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2个,成为全国第2家“一市双站”城市。2023年选树“村村都有好青年”13237人、“济宁基层名医”25人、“农技标兵”200人。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累计培训4.9万人次。三是多元化使用乡村人才。推广基层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16087名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享受“直评”政策、5863人“直聘”至副高级以上岗位,264人成功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四是多举措服务乡村人才。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计划。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鲁青基准贷等优惠政策,2023年全市共发放贷款4.7亿元、惠及1727人。
(七)坚持党建统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四雁”行动,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党支部、“微山湖上好支书”孙茂东等先进典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议事等制度。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推行信用积分、党员志愿服务,厚植乡村治理文化底蕴。创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意“5来听”等群众诉求渠道,实现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推进乡村文明实践阵地提质扩面,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镇村“五有”全覆盖。创新推出“蒲公英夜堂、儒学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模式”,经验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推广。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建设全国文明村镇20个、省级344个、市级834个,县级以上文明达标村实现全覆盖。深化“文明家庭”创建,争创省级文明家庭48个,2个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实现历史性突破。制定《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融合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风社风。推广“圣地诵家风”“孝贤书房”等活动品牌,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乡风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二、下步打算
(一)聚焦聚焦粮食单产提升,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抓好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发展和“菜篮子”保供四项重点工作,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81万亩,粮食总产突破100斤大关。
(二)聚焦“百区千村”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坚持“一片区一特点、一片区一模式”,全力推进第二批96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突出抓好第三批2个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三)聚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按照沿链聚合、打造生态、保障要素、集群发展的思路,一体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年底前争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业领军企业7家,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按揭农业项目20个。
(四)聚焦强村富民,全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着力在稳岗拓岗、联农带农和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上下功夫,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做文章,年内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的行政村达到65%以上。
(五)聚焦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儒乡。重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升和乡村文明四大行动,争创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乡村和文明村镇。
(六)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压实市县乡村和部门五方责任。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抓紧抓实国企结对、金融助力和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24日
建议原文:
关于切实解决落实好乡村振兴关键性问题的建议
刘金城
农业强,国家强。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而近几年乡村振兴也一直是农村的重点工作,国家甚至安排了一批驻村人员帮扶乡村振兴起来,乡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目前乡村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科技含量不足,乡村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唯有切实地将人才理念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位置,从思维观念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得以发展, 才能取得乡村振兴的切实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现在乡村人才不足,人才引进政策还不明确,能提供的条件有限,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也是有发生。
三、乡村振兴的落实是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句口号,从来都不是在会上高调表表决心、“摆拍”签个目标责任书那样简简单单。要摒弃空谈的“假把式”,练就实干的“真功夫”,避免形式主义。
对出现的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发展引擎
只有产业振兴,农民增收才有有保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立足地方实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特色优势,抓实找准脱贫致富好路子,满足消费者对数量、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逐步提高农业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路子要走下去、行得通,才能是“致富路”“幸福路”。要精细化打造“特色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农旅”等优质高效项目,加快由单一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专项升级,充分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推进全市第一产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积极转变。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素保障
科技振兴关键在人,要想实现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就要培养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和乡村服务人员。选聘一批优秀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到村任职,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原则,海纳百川、广揽贤才,汇聚各行各业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到农村献策献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添砖加瓦。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灵活运用引才的方式方法,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类专业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要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服务,使得人才能够真正在为乡村发展作贡献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轻装上阵,让“外来女婿”和“本地郎”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场中建功立业。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干关键是落实真招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通过“上面跑、外面看、回来干”的工作方法,对上积极协调,对下勤于调度,建立日常调度机制,协调合作,攻坚克难,不断梳理任务、整合资源,共同促进乡村振兴。要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乘势而上,扬帆远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干劲,以“钉钉子”“钻木头”的钻劲和韧劲,带领群众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奋勇前进。对于在乡村一线战斗的党员干部来说,实干既是天职,更是本分、使命,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心实意地干,实实在在地干,将实干实效当作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党的伟大事业才能勇往直前。战斗在乡村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坚决摒弃“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想法,切实把职责和使命握在手中、扛在肩上,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为农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
四、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是乡村振兴的财力保障。
将乡村发展规划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市财政每年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乡村各项基本建设的投入。拓展乡村规划建设资金多方融资渠道,以土地流转等方式引导乡村用好用足用活各种惠民富农政策,整合农村危房改造、中心村镇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实现乡村振兴是党、国家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愿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因此,要科学实际有序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真正实现能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