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本月传统节气和养生保健、重点关注疾病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起居养生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8月份时值“七下八上”,气温依然很高,潮湿闷热天气有利于微生物和病媒生物的生长繁殖,且正值汛期,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会造成病媒生物及宿主动物栖息地或孳生条件发生改变,多种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加。兴隆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醒广大居民本月重点关注百日咳、食物中毒和虫媒传染病。此外,还需特别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和暑假期间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
暑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增强儿童自身的安全意识,防范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中毒、烧烫伤等常见伤害。
防护建议:
1.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安全管理,切实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两会”。“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两会”: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及时呼救和报告;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
2.加强对儿童青少年日常监管,自驾出行时必须全程系好安全带,不酒驾,不超载,不分心驾驶,儿童坐在后排座位,年幼的孩子使用安全座椅。乘坐电动车、摩托车要戴好头盔。拒绝乘坐无牌无证、超员及货车、农用车、三轮车等。
3.要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防电、防火、防爆教育,外出时关闭电源开关,将易燃、易爆、易碎、有毒、锋利物品保管好,防止触电、煤气中毒、器械伤害等事故。
4.为儿童、青少年选择正规、安全的活动场所和娱乐设施,尽量避免前往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外出时要提前了解途经地、目的地天气、道路交通及旅游景区开放情况,关注出行安全提示信息,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