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2024-2025学年教学研究活动
2024-2025学年,学校积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与机制创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领广大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水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一、投身课堂改革,在探索中蓄力
1.探索完善“5+1” 多维课堂,编制全年级全学段学习活动单,深化小组合作学习,将“七彩少年”嵌入式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打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新生态。
2.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开发100余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构建以德育为根、智育为干、体育为叶、美育为花、劳动教育为果的“快乐桥畔”课程体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3.成立学科“备课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先进理念。依据新高考要求梳理知识、设计情境化试题,组织命题比赛,引领教师迅速成长。
4.推行教研“三课”计划和“三备四步五讲”集体备课模式。开展教研共同体建设,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年级自由组合,发挥集体备课智慧。
5.根据教龄实施教师梯队培养计划,通过“新叶教师”“青蓝工程”“青草更青”等途径,为不同阶段的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同时实行行政人员随堂听课反馈制度,确保改革落地落实。
二、为创新人才培养,点燃梦想的火种
1.2023年,学校成功申报青少年科学素养“诺贝尔奖国际培养计划”学校,依托“诺奖计划”实验校,开启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尝试和探索。
2.开设“人工智能初、高级班”,涵盖机器人、信息学专项赛、编程等内容,每周2课时。课程实施“双师教学”,线上授课由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负责,线下由本校的信息科技教师实施。
3.依托校本课程资源优势,开设数学思维班,机器人初高级班、科学实验初高级班、编程等人工智能课程,每周2课时,整个课程覆盖所有学段,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拔尖人才教育生态系统。
三、依托“三名”工作室,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
1.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建立新手、新秀、骨干等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
2.实施名师引领战略。邀请知名教育家、学科带头人等担任特聘导师,通过师徒结对、工作坊等形式,发挥“三名”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加强实践锻炼和团队建设。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以“5+1多维课堂”为主阵地,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4.建立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依托“新叶”教师成长计划,新增课改领导小组随机约课机制,全面考察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业绩和贡献的评价,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
四、聚焦“立德树人”,拓宽思政育人路径
1.积极创新思政“大”“小”课堂融合模式,以“校长思政课”为突破口,将思政教育延伸至校园生活各环节。
2.结合劳动教育实践,开发“思政+劳动”特色课程,利用“守拙园”劳动教育基地,构建二十四节气“一干三枝繁叶”劳动教育模式。
3.加强思政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培养,建立思政课教学协同联动机制,组织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五、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全面成长与创新
1.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共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借助校本平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数字化教学的实践性。
2.积极探索AI技术在学科教育中的深度应用,在教学各环节多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创新。
3.以“诺奖计划”实验校为依托,探索设置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教室,提升教师智慧教学水平,拓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