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MB2855352K/2024-026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组配分类 统计分析
成文日期 2024-09-27 失效日期
有效性

2024年一季度全市文化旅游经济运行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24-09-27 信息来源: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文旅部门的支持关心下,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核心目标,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统筹推进全市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多措并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效,一季度实现全市文旅经济开门红,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文旅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行业整体持续升温。一季度全市预计接待游客2270.29万人次,同比增长22.29%,实现旅游总收入221.11亿元,同比增长25.04%。春节假日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416.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4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9.52%44.6%。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假日期间,通过携程预订来济游客人数100.7万人次,同比增长 146.21%,总量全国排名第79位,全省排名第3位;通过携程预订来济游客实现消费总额10895.4万元,同比增长142.72%,总量全国排名第108位,全省排名第5位。清明假日期间,全市21家国内旅游吸引物监测单位共接待游客110.27万人次,与2023年可比增长129.87%,与2019年可比增长69.74%;实现营业收入4911.59万元,与2023年可比增长169.91%,与2019年可比增长117.23%各景区景点人气爆满旅游人次、营业收入大幅上升,文旅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二)客流接待节节攀高。1-3月,纳入全市重点监测的34家旅游吸引物,共接待国内游客1341.34万人次,同比增长77.17%,实现游客增量584.26万人次。根据公安持证住宿情况,济宁市2358家住宿单位,共接待持证住宿人数223.53万人次,同比增长13.58%,实现持证住宿人数增量26.73万人次。根据交通客运量数据显示济宁市实现铁路客运量310.50万人次,同比增长21.40%,实现旅客增量54.74万人次。实现民航客运量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6.65%,实现旅客增量1.68万人次。实现水上客运量8.49万人次,同比增长49.70%,实现旅客增量2.82万人次。

(三)文旅消费增长态势喜人。根据纳入全市重点监测的34家旅游吸引物数据显示,34家旅游吸引物共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640.37%,实现营业收入增量4.15亿元。根据银联数据显示,20241-3月,济宁市银联涉旅消费总额为292.86亿元,同比增长39.72%,实现消费总额增量83.26亿元。银联涉旅消费总人次达到2882.13万人次,同比增长70.86%。文旅促消费工作专班专项推进,落实落细文旅消费政策措施,截至331日,全市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410余万元,推出运河巅峰音乐节、泗水赏花汇等促消费活动1270余场次,20家重点景区推出免票特惠优惠措施,有效带动消费4000余万元。大力丰富消费场景,莱河不夜城等4地入选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数量居全省第一。推动全市文旅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梳理演艺设备更新购置、景区交通游乐设施等更新需求420项,需求资金总额8.87亿元。

(四)文旅产业扩容提速。完善招商项目库,策划重点招商项目32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作招商推介手册,定期更新招商项目库、招商目标企业库,局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赴北京、上海对接企业洽谈合作。鲁源小镇等19个重点在建文旅项目提速推进,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园区12个大型主题项目全部封顶,24个室外游乐项目安装完成19个。强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善工作要点,建立重点工作推进等台账,《关于济宁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获得2023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微山县入选2023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名单,全省仅10个。

(五)产品供给焕新升级。启动景区焕新工程,对全市100家旅游景区制定一景区一方案。成功举办多彩研学游华夏-特色研学旅游主题日山东分会场启动仪式,策划各类研学活动场次221场,活动覆盖超过148万人次,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专题报道我市儒家文化研学旅游活动情况。《济宁创新三个三工作机制全力打造研学旅游高地》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印发推广。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争取2024年省乡村振兴重大奖补资金(乡村旅游发展)677万元,居全省第二,组织开展2024年度省级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工作。

(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力有效。召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会议,建立文物普查协调机制,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做好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监管,开展全市文物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第一轮县市区异地互查。争取2024年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783万元,数量全省第一;曲阜市、汶上县分别被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列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县。3个项目入选全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精品名单。争取2024年度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强化第二批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工作。制定《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意见,填报《革命文物登记表》,建立文物文献专班周台账。成功举行文创共济 两岸同心文化济宁旅游招商推介暨海峡两岸文创研发推广交流会,80余家文旅企业参加2024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礼乐嘉年华文旅商品展活动。人民日报刊发《春节假期文旅市场活力涌动》,点赞我市邹城孟府孟庙非遗进景区旅游新业态。

(七)文旅事业发展持续繁荣启动实施文艺攀峰暨文旅演艺项目提升行动,《闯关赴任》《又见太白》常态化演出。4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全市总立项数35个,资助总金额1827万元。文化惠民活动成效明显,组织开展2024春节济宁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5000余场次。邹城市北宿镇吴官村冬季村晚入选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文化场馆建设更加完善,有序推进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自评确定45个综合文化站达到特级站标准,76个综合文化站达到一级站标准,35个综合文化站达到二级站标准,合计参评率达到100%。市文化馆、泗水县龙湾湖文创街荣获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尼山耕读书院种子书咖荣获最美公共阅读空间奖。3条旅游风景道入选省级旅游风景道入选名单。5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入选省级示范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八)宣传推广精准有效。举办2024好客山东 文化济宁贺年会系列活动,推出特色文旅产品(路线)、消费活动和惠民政策,累计举办活动62场。策划十城百企千里巡回旅游推介会,结合OTA客源分析画像,重点圈定传统客源地、成长性客源地、新航线开通城市等区域集中推介。召开儒济天下孔孟之乡”2024年北部湾航空济宁基地新闻发布会,面向北部湾航空及市场体系、合作旅行社及相关渠道嘉宾推介我市旅游资源。举办周游济宁 沪来互往”2024济宁文旅长三角招商暨上海旅游推广周,在携程集团设立济宁旅游长三角国际推广中心。策划开展文旅济宁国际新媒体矩阵传播活动,线上开展文物里的济宁”“孔孟故里的山灵水秀等宣推活动。文旅济宁国际文化传播活动获评2023“济宁正能量主题活动类网络精品,2023“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营入围当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评选活动。一季度通过脸书、推特等境外社交媒体推送中英日韩图文资料300余篇,覆盖量达30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带动发展目前,市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方面,存在旅游人气旺、消费低的问题,游客的消费主要在交通、住宿、餐饮、景区门票等刚性消费方面,购物、娱乐、体验等消费较少。

(二)交通便捷化不够。目前,我市自驾游产品打造还有待提升,旅游交通路网不够完善,缺乏点对点交通串联。现有的常规公交线路,仅能覆盖主要景点景区缺乏美食及特色经典定制专线削弱了旅游体验感。

(三)景区业态不够丰富。部分县市区旅游景区收入仍以门票经济为主,旅游演艺、体验、购物等业态不够丰富,一些好的、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达到爆红品牌效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还有待挖掘壮大

三、当前形势总体预判

当前旅游业发展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旅游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国家政策导向逐步加强,振兴旅游占据天时;我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振兴旅游坐拥地利;群众消费需求更为迫切,振兴旅游顺应人和,但外地很多城市、景区纷纷制定出台针对游客的各类优惠政策,营销活动创新层出不穷,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四、下步工作措施

(一)聚焦文旅产业升级持续发力落实项目带动战略,提升运河记忆等夜间旅游项目,全力筹备2024年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第一次观摩活动争取设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任成员的旅游议事协调机构完善文旅消费评估体系。

(二)聚焦文物保护利用持续发力完成汶上县省级普查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县域文物普查,开展田野文物调查。推进一区两园建设,申报曲阜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评估,推进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实施鲁国故城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出台《文物景区文物安全管理办法》。

(三)聚焦文化服务提升持续发力。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不低于3000场。组织专家组对基层综合文化站提升打造情况进行二次复核指导,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打磨《锦缘》《邻里冤家》等一批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推动竹竿巷》立上舞台,设立1-2个戏曲名家工作室,为戏曲青年人才培养开启新模式。

(四)聚焦文旅宣传推介持续发力。全力筹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海境外论坛、日韩推介会等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活动。开展2024“发现中国之美驻华外交官济宁行、五友外宣等系列活动,打响济宁文旅对外交流合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