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433559K/2024-0379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成文日期 | 2024-12-06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16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加快布局发展新经济,打造机器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地的建议》
尊敬的王双等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机器人、数字经济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布局发展新经济,打造机器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地的建议》收悉后,我们高度重视,针对您提出的建议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第一条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议。机器人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市重点培育打造的19条核心产业链之一。近年来,我市以珞石、天河科技、水泊智能等链主企业为核心,开展机器人产业链分析论证,聚焦链主企业补链强链,推动产品互为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构筑机器人全链条生态圈,形成了包含珞石科技、天河科技、捷控机器人、苏州明池、玖思和创、天达航科、中科伺易等企业在内的机器人链上企业“近地供应圈”,已基本覆盖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包括部分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其中,珞石科技是我市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2023年获评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全国链主企业,2024年获评首批山东省数字产业先锋企业。
二、针对第二条进一步深化助企攀登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先进制造业强省决策部署,坚定实施“制造强市”首位战略,推动制造业链条式增长、集聚化壮大、方阵型崛起,将机器人产业链确立为我市重点培育打造的19条核心产业链之一。为推动制造强市建设,我市成立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实施“助企攀登”活动,指挥部下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班,聚焦机器人这一核心产业链,成立由市级领导包保、市派助企干部点对点服务的助企攀登工作小组,派遣驻企干部深入企业,在人才招引、厂房建设、技术改造、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三、针对第三条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的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为推动机器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制定《机器人产业“四链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形成人才、教育、产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起草我市《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包括机器人产业在内的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发展方向。二是强化产业链研究。围绕机器人产业链,谋划生成攻关项目23个,为县市区招商引资提供“靶向标”,目前,已有8个项目与县市区成功匹配。三是增强发展氛围。组织举办2023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数实融合全国行(济宁站)活动,举办“机器人+”智能制造暨数字经济发展先进成果展,邀请外地40余家机器人企业到我市参会参展、交流洽谈,共计132家企业参展,107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全方位呈现了我市不断完善的产业链生态,进一步推动国内机器人领域技术和资源向我市集聚。四是研究制定扶持政策。研究起草我市《关于支持机器人、工业母机、碳和稀土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组织召开战略性产业政策座谈会,邀请珞石智能科技等重点企业和有关部门对政策可行性和实效性提出意见建议。
四、针对第四条进一步强化市场拓展的建议。一是积极协调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外地优质服务商与济宁本地企业对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本地企业智能制造以及数字化转型,持续培育现有24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加强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技术研究,深化融合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和应用推广。推动工业企业、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等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深化行业示范应用。三是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加速服务化、软件化转型,通过剥离信息化业务部门成立独立法人,开放技术、设备、数据等产业资源,将数字化转型经验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对外输出。
下一步,市工信局将深入实施机器人“补链”工程,进一步发挥珞石高精高速轻量机器人全国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矿山等“机器人+”方向,推动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聚焦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加大核心零部件和终端生产配套能力,以邹城市、高新区、经开区为主阵地打造产业聚集区,助推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是进一步增强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条。加大产业链上游伺服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招引力度,招引国内外企业落户济宁。鼓励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引导电机、精密传动、机械加工等部分企业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产业转型。培育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重点鼓励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本地机器人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中下游企业以本体业务为核心,自下而上拓展应用领域,聚焦智能制造,重点围绕煤矿、焊接、汽车和危险品制造等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标志性产品,推动产品在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加速推进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
二是进一步深化校地企人才资源融合发展。加强机器人等数字经济产业领域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推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
三是进一步大力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做好济宁市与机器人等数字经济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布局,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扶持政策,改善产业集聚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围绕济宁市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物流、信息服务等配套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机器人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产业链。依托重点机器人产业园区和人才资源,进一步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工业软件等特色优势软件产业,打造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平台,培育发展信息服务新业态。
四是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拓展应用空间。以我市成功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开展实施新一轮技改行动,鼓励企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为机器人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组织举办机器人产业链共链协同对接活动,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本地协同发展能力,增强机器人核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