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奎星楼小学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执行完成情况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兖州区奎星楼小学始终坚持集团“一盘棋”思想,锚定课改目标不动摇,以区教体局7个纲领性文件为指引,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改革
一是带领骨干教师赴北京、南通等地学习先进教育理念,通过邀请专家到校指导,“请进来,走出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让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引领下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不断深入教师心中。
二是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嵌入式评价融入“5+1多维”课堂教学模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所有的学习环节之中,使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紧密相连。
三是构建干部约课、随班听课、“三备四步五讲”集备立体教研模式,“大集体备课”活动开展10余场,行政干部约评课50余节,全方位、全过程地把握课堂教学实况,让高效的常态课堂落地生根。
二、聚焦立德树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擦亮“先锋领航 筑梦桥畔”党建品牌,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培养新时代“桥畔少年”先锋队伍,组织开展中队仪式展示活动和主题系列活动,面向全体少先队员宣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依托“校长思政课”、《国之脊梁》系列书籍等,加强整体谋划,推进“大小思政课”一体融通。
二是在建设好思政小课堂的同时,发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以知引行、以行践知的独特作用。创新“思政+劳动”实践课程,用好“守拙园”,打造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用好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三是通过开展思政教研活动,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意识、明确岗位育人职责,大力组织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参与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教学素养和理论素养。
三、聚焦人才成长规律,构筑人才多样化成长的新生态
一是通过拓展科学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科学实践课程和活动。成功申报“诺奖计划”实验校,打造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先后开设“诺奖计划”初高级班,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白名单”竞赛水平。经过一年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多名同学在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奖。指导老师应邀参加北京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
二是以集团校本课程为依托,着力打造“知行学堂”特色课程品牌,课程以新六艺为载体,采用“走班制”教学模式,开设涵盖人工智能在内的共计44门新六艺课程。在“AI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基础上,本学期我们探索开设了创意戏剧英语班,涉及一二年级学生共计90余人,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多元的人才教育观。
三是精心构建小初贯通培养模式。与片区内初中学校围绕小初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及学生个性化培育等核心议题,组织多轮专题会议研讨。通过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开展联合教研、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班级文化等系列举措,推进小初贯通培养落地实施。
四、聚焦书香校园建设,激励阅读成长
一是加强氛围营造,让书籍触手可得。学校设有“知行书屋”“悦读书屋”,将图书角作为班级文化建设必备内容,将读书行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新读书载体,实行学生自主借阅和自主管理书屋的形式,让学生以书换书的方式借阅图书,营造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无时空限制的读书氛围。
二是开发整合阅读资源,打造立体化阅读环境。开展全学科阅读,各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推荐确定阅读内容和书目,根据不同学段精选阅读内容,有效拓展阅读的深度。
三是强化家长的共同参与。发动家长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活动,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读书,读同一本书,和孩子交流读书感受。利用家校开放日、校园读书节等途径邀请父母走进校园,参与阅读分享与交流。
五、聚焦教师培养,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为促进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先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赛课活动、“展课堂风采成长”新教师展示课活动。10月底,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五门学科教研员莅临指导,10位年轻教师参加展示,有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是以工作室建设为抓手,集团中心备课室为依托,通过集体教研、示范课、公开课、外出培训汇报课等教研活动,带动本学科教师全方位发展,打造校区精品高效课堂,带动一批骨干教师向名师转变。同时,围绕12月份区教体局《关于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是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线,持续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树正气,重激励,构建“管培用”教师发展服务体系。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开设“校长谈心日”活动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