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建设路小学2024—2025学年度教学研究活动
2024-2025学年,兖州区建设路小学教研室紧扣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素养发展。现将本年度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深化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大小教研结合,构建立体研训体系
本学年延续“每周小教研、每两周大教研”模式。语数英等学科教研组分为A、B两组,单周由A组开展单元或课时深度教研,聚焦具体教学内容研磨教学设计、作业布置及课堂活动;双周由B组进行跨级部大教研,安排骨干教师执教公开课,全体学科教师参与听评课,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参与度等展开研讨。例如,数学组在小教研中针对“分数除法”单元的难点突破进行反复磨课,大教研中则通过跨年级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分层教学+情境化练习”的优化方案,有效提升了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聚焦课堂主阵地,强化课型研讨
立足课堂开展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跟进课系列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注重教学理念与方法引领,如语文组李老师执教的《大青树下的小学》示范课,通过创设“校园文化探秘”情境,融合朗读指导与思维训练,为青年教师展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建构路径。各教研组每学期组织全员观摩课,全体教师参与课堂展示,通过原生态课堂观察,诊断出“小组合作形式化”“作业设计针对性不足”等共性问题,并形成改进清单。针对汇报课中不达标的课例,开展“跟进指导”,通过“听课—评课—二次备课—复课”闭环管理,确保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三)搭建经验交流平台,深化理论学习
每学期举办学科骨干教师经验交流会,各教研组推选代表分享教学实践心得。如英语组王老师分享“情景化作业设计策略”,通过“主题式任务链”设计,将作业与生活场景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关经验在全组推广后,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持续推进教师理论学习,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二、优化作业与评价模式,落实“双减”要求
(一)实施分层作业管理,兼顾共性与个性需求
严格落实作业分层设计,将作业分为基础类、实践类、弹性类三类。基础类作业聚焦基础知识巩固,如语文生字书写、数学口算练习;实践类作业强调跨学科应用,如“测量校园面积”(数学+科学)、“家乡风俗调查报告”(语文+综合实践);弹性类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设置拓展性任务,如“古诗词创编”“数学探究小论文”。各教研组提前一周集体规划作业单,统一审核作业量与难度,确保一、二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时长不超过60分钟。
(二)创新低年级评价方式,践行多元育人理念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情景化项目式多元评价活动。一年级“拼音乐园大冒险”通过角色扮演、闯关游戏测评拼音掌握情况,二年级“数学王国探秘”以“超市购物”“时间管理”等任务考查计算与生活应用能力。活动融合知识检测与兴趣培养,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参与其中,在“玩中学”中增强了学习自信。评价过程中采用“星级评价+教师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馈学生素养发展情况,相关做法获家长广泛认可,满意度达92%。
三、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升研训实效性
(一)夯实“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机制
鼓励教师每日撰写教学反思,每周提交1篇《课堂教学改进日记》,记录教学亮点、问题及改进思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同伴互助”活动,通过“师徒结对”“同课异构”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经验共享与互评互鉴。数学组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后,每学期互听评课不少于10节,青年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与教学设计水平显著提升,围绕“新课标下的课堂转型”“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等主题进行指导,提升教研活动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二)规范“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研究流程
建立校本教研问题导向机制,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与教研组讨论,确定“课堂提问有效性”“复习课模式创新”等研究主题。各课题组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如语文组针对“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不足”问题,设计“问题链驱动深度学习”实施方案,通过课堂实践与数据收集,分析不同提问类型对学生思维参与度的影响。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教研活动落地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教研室主任统筹协调,各教研组长具体落实,形成“校级—组级—教师”三级管理网络。每学期召开教研工作专题会议6次,研究解决教研资源调配、活动安排等问题,确保研训活动有序开展。
(二)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
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表现纳入年度考核,包括听课次数、反思撰写、课题研究等指标,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评优树先挂钩。有效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五、总结与展望
2024-2025学年,我校教学研究活动以务实的态度稳步推进,在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效率提升、“双减”政策落实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跨学科教研深度不足、教师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未来,教研室将继续围绕核心素养培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教研合作,推动教学研究活动向更高质量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