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奎星楼小学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教育强国建设再出发的奋进之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兖州区奎星楼小学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新形势,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续优化学校发展机制,巩固办学成果,凸显办学特色,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教育质量提升为中心。
(二)抓牢“两条主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守牢校园安全底线。
(三)落实“四个提升”:提升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家校协同效能。
二、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
(一)持续推进“5+1多维”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1.通过完善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提升教研水平。进一步优化“三备四步五讲”集体备课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集体备课指导,将个体思考转化成团队研究、个人力量转化为集体智慧,形成“大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小教研(每日一研)”三位一体的集体备课模式。
2.实行三级课堂提升行动:即校长带头示范,中层全面引领,教师人人过关。完善行政人员日常约课、校级公开课、各级赛课的“三课”预约听课体系,新学期,按照校长、中层与级部长、教研组长的顺序依次开展校级公开课,助力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3.落实“日常样态”。通过范式引领、预约听课、同组听课、常规检查、案例分析等手段,提升日常课堂质量;举办课例“展示比赛”,加大典型经验和精品课例凝练推广力度,促进课堂教学深度发展。
(二)开展干部教师能力大提升,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干部教师培养全过程
1.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题材,贴近教师的客观实际,贴近教学的热点难点,开展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育日记,真正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为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研究、创造教学成果的过程,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提高质量的目标。
2.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探索“校长领课题、教师有课题”,校长带头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学校管理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研究项目,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参与研究过程,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让每一位教师都当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者。
3.通过统筹信息化资源,开展数字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实施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推进“桥畔种子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站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用“课程”统领,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模块进行整体架构,形成立体全面的课程群,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4.发挥“三名”工作室引领作用,提升教师课改实施能力。针对新秀教师,依托“新叶”教师成长计划,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好经验丰富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优化组合,以组合为最小单位进行业务捆绑评价,推进教师集体与个性化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发挥备课室引领作用,组织开展系列集体教研活动,研讨教学难题与创新策略,挖掘和培植教学典型案例,推动骨干教师向名师蜕变。通过齐鲁名校长工作室等优质平台,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校指导,培养名师名家。
(三)聚焦关键,深化课程育人内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以课程改革为抓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国家课程方面,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根据集团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制定具有集团特色的课程实施体系,通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凸显学校特色,打造东桥品牌名片。
2.强化德育管理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推动思政大课堂与特色课程、劳动教育、研学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涉世的深浅及德育内容本身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将德育内容分为节日化(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化(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化(赓续红色基因,追寻前辈足迹)三个模块,通过不同的活动载体,开展德育活动。
3.持续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依托校本课程及“诺奖计划”实验学校,丰富科学、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组建多元学科教研团队,继续完善小初贯通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多举办利于学生的特色活动,如:数学组“速算比赛”,英语组“每月英语角”,语文组“古诗考级擂台赛”,科学组“科学小实验家”,所有活动设计评价量表,留存过程性资料。成立“学科竞赛专班”,由骨干教师领衔,每周固定时间集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进一步拓宽多元育人路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间15分钟试点校为契机,以每名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为目标,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及丰富多彩的小课间、阳光大课间活动。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在原有“心理热线”“心理信箱”“校长谈心日”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四)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精细化管理
1.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全体教职工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对教育教学、教研等活动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修订完善教师积分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教师首遇责任制等。
2.课间管理“双线并进”。以课间15分钟试点改革为抓手,实施学生自治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各班培训“安全监督员”,课间实行“小组长区域负责制”,开展棋类、跳绳等定点活动;值班老师课间巡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即现场整改,纳入班级量化。
3.加强课后服务管理,实现课后服务系统化、课程化。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根据学生在上学期的社团选择情况有计划的调整“1+X”课程设置,让静态服务课程和动态社团课程相结合。同时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健全工作制度,对每门课程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量化。增设“课服暖心驿站”,在课后服务结束后,一部分孩子因家长下班较晚、路途较远的可以在驿站阅读休闲安心等待家长,确保每名学生看护点对点准确交接,保障学生弹性离校安全。
4.创新晨读午写暮省形式。为保障晨读效率,改变以往的固有的晨读模式和内容,指定符合每个年级学情特点的诵读计划,请家长进校园阶段性展示诵读成果。午写由数学老师提前准备好每日一练写在黑板上,每周固定一天为速算比赛,进校展示表彰。将课后服务前5分钟定为暮省时间,由班主任总结班级今天发生的事情,学生反省今日的所行所得,以此在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为第二天的学习定好目标和要求。
(五)压实责任主体,全面守牢安全底线
1.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做好整改闭环管理。加强师生外出活动管理,履行重大集体活动报备制度。强化学校安全主体责任,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2.强化宣传教育,扎实做好源头防范。通过安全教育课、防欺凌、防交通意外、防溺水主题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欺凌防治、遵纪守法、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自护等专题教育,抓细、抓实“1530”安全教育,不断推进安全知识、技能入脑入心;通过班级群、公众号等多种方式随时向家长推送安全宣传知识、警示案例等,《致家长一封信》全部签字收回,一人不落;通过聘请法治副校长、消防、急救、心理健康等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公众号向社会宣传学校安全工作举措,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重视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
3.全面摸排巡查,深化护校安校行动。组织对各年级、班级定期进行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全面细致的排查和摸底,建立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台账。加强校内重点部位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门卫管理、外来人员及车辆出入登记查验、保安值班巡逻等制度,加大课间巡查力度,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有针对性地集中排查,确保问题一旦出现,能够迅速责任到人。
(六)强化家校沟通,不断凝聚家校合力
1.持续畅通家校沟通新途径。继续开展“校长会客厅”活动,完善家校联系卡,做好“24小时校长热线”的接听反馈,开通“暖心专线”,承诺半小时解决家长困惑,整合好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力量,提高办学水平。
2.创新“家长开放日”,丰富家校共育内涵。依托两校区“一校一品”特色课程的开展,创新开展校园开放日,向社会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如“家长讲师团”“家长进课堂授课”“文明家庭或优秀家长评选”“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等,并融入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成长。
3.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持续增进家校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持续完善家长学校建设,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断凝聚家校共育合力。
三、保障措施
1.广泛宣传,凝聚发展共识。以“教育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广泛宣传学校计划,正确引导学校发展方向,集中全体教师智慧,通过学习、反思、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计划落地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使全体教师的行为自发转移到学校计划发展上来,创造计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形成发展氛围,培育发展环境。增强学校的精神凝聚力,健全学校的组织体制和规范制度环境,鼓励教职工遵循共同的价值基础和标准化规范,不断协调和完善学校现代管理体制,为学校计划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3.加强后勤支撑,保障计划落实。完善学校后勤服务支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最佳的服务条件;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校园信息化、现代化、规范建设,为学校计划顺利施行提供和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