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执行完成情况
本学期,学校在区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秉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部署要求(特别是山东省“强课提质”行动方案、济宁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计划,现将主要执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化家校社协同,提升育人效能(家校交流向广度深度拓展)
1.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
系统化构建家长学校课程,围绕“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痛点(如作业管理、亲子沟通、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生涯规划启蒙),本学期成功举办6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培训(含2次区级专家公益讲座),家长参与度与满意度显著提升,“争做智慧家长”氛围浓厚。
2.家长委员会作用有效发挥:
优化家委会运行机制,召开校级家委会会议3次,年级、班级家委会活动常态化。家委会深度参与学校管理,在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引入(如非遗文化、体育俱乐部)、校园安全巡查、膳食监督、社会实践(组织参观本地企业、科技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家校沟通渠道更加畅通高效。
3.家校沟通形式持续创新:
依托企业微信、钉钉家校群、校园公众号等平台,实现通知发布、学业反馈、家教指导的即时化、精准化。针对不同需求群体,开展小型化家长沙龙(如新生适应、青春期沟通、学困生帮扶)4场,效果良好。
成功召开“‘双减’深化落实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专题家长会及群众满意度工作推进会,有效凝聚共识,提升社会满意度。
4.资助关怀精准落实:
严格按照程序,于9月启动,12月初高效、精准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金发放工作,确保应助尽助,传递了学校温暖,保障了教育公平。
二、 聚焦教研教改,赋能质量提升(教育教研向内涵与实效迈进)
1.校本教研深耕细作:
“大小教研”聚焦核心素养: 各教研组、备课组以新课标深度解读与课堂落地为核心,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开展专题研讨。重点研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情境化作业设计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开发,形成了一批优质课例和校本资源。
“教育联盟”合作提质增效: 与联盟校开展实质性合作。本学期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分层教学策略实践”,联合开展线上集体备课2次、线下同课异构及专题研讨活动3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解决了部分共性问题,“真教研”氛围浓厚。
2.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
本校3个区级名师工作室按计划运行。主持人及成员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示范课15节、专题讲座8场,定向指导青年教师20余人次,开发学科教学资源包3个。工作室面向联盟校开放活动2次,示范辐射作用有效扩大。
3.“研训一体”扎实推进: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级线上线下培训累计120余人次。严格执行“外出学习-撰写报告-校内分享(汇报课/讲座/工作坊)-实践应用”闭环管理,举办校级学习分享会4场,有效促进了学习成果转化。
鼓励教师立足教学实际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立项校级微课题12项,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支持5名教师在职攻读更高学历或参加专业进修。
4.评价改革深化探索:
低年级(一、二年级):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情境化、游戏化、跨学科”无纸笔测评方案。测评内容更紧密衔接新课标要求,评价维度更全面(如增加合作探究、表达沟通能力观察),学业素养报告单更清晰、更具指导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家长反馈积极。
中高年级:启动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试点。加强作业设计研究,推广分层、弹性和实践性作业,探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进步幅度和潜能发展。
三、总结与展望:
本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紧围绕计划目标,在党建引领、家校社协同、教研教改、立德树人等方面取得了扎实进展,特别是在深化“强课提质”行动、推进评价改革、创新红色教育形式、发挥教育联盟效能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仍需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有待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展望新学期,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拓展家校社共育新路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育人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