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特殊教育学校2025年综合、专项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我校特殊教育质量,结合学校即将于2025年5月迁入新校区并开展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综合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1065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 ,拥有1个听障班,6个智障班,在校生69人,在职教职工28人。现有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需求的增长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拓展学段服务、改善办学条件迫在眉睫。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底,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师资专业、质量优良,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具体目标
1. 学前教育:秋季学期开始招生,设置[X]个学前教育班,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为其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干预服务,探索学前特殊教育与普通学前教育融合模式。
2. 中职教育:秋季学期正式开展,设置1个中职教育班,结合市场需求和残疾学生特点,开设餐饮、宾馆服务等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3. 义务教育:持续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确保达到[X]%以上,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融合教育,完善个别化教育计划。
4. 师资队伍:招聘和培养一批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到年底,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达标率达到80%,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 。
5. 硬件设施:充分利用新校区资源,完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的学前教育活动场地、中职教育实训基地,打造智慧校园。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优化学校管理体系
1. 完善管理制度:结合新校区和新学段特点,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形成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2. 加强团队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大教师招聘力度: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学前教育、中职教育专业教师,以及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2. 强化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入职培训;针对在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提升培训、融合教育专题培训等;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
3.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学前教育
- 课程设置:遵循残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融保育、教育、康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
- 融合教育实践:加强与周边普通幼儿园合作,开展融合教育活动,为残疾幼儿提供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2. 中职教育
- 专业建设: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 课程改革: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推进“学历证书 +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义务教育
-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残疾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推进融合教育:加强与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开展融合教育活动,为残疾学生提供随班就读机会;建立健全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配备资源教师,建设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
(四)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1. 学前教育设施:按照学前特殊教育标准,建设安全、温馨、富有童趣的教学活动场地,配备适合残疾幼儿的玩具、教具、游乐设施等。
2. 中职教育实训基地:根据专业设置,建设标准化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求。
3. 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效率。
(五)强化家校社合作
1. 加强家长培训与沟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 拓展社会资源: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支持,开展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加强与社区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融入社会。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25年1月 - 5月)
1. 完成新校区搬迁工作,做好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校园环境布置。
2. 制定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招生方案,开展招生宣传和报名工作。
3. 组织教师参加新校区、新学段相关培训。
(二)第二阶段(2025年6月 - 8月)
1. 完成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教师招聘工作。
2. 制定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教学计划等。
3. 开展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新生入学准备工作,包括入学评估、分班等。
(三)第三阶段(2025年9月 - 12月)
1. 正式开展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2. 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 建立家校社合作机制,开展相关活动。
4. 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中期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计划。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推进。
(二)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确保学校建设、设备购置、教师培训、学生资助等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合理使用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三)监督评估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规划目标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主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改进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