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济宁市兖州区“教育质量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的相关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关键,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持续推进 “5+1 多维” 课堂的优化与实施,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该模式的内涵和要求,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 “三维协同教学赋能体系” 中的三课制度,通过过关课、展示课、赛课,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依托兖州区教师培养的相关计划,依托“三名”工作室,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公开课示范体系,实施分层培养计划,为名优、骨干、新秀教师定制发展路径。借助三维协同教学赋能体系,以 “三课制度” 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实现智慧共享,利用行政约课给予精准指导。同时,推进全体教师阅读计划,组织阅读分享会,建立阅读档案并与考核挂钩,激励教师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文化与教育素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聚焦身心健康管理,培育阳光少年
全力保障 “阳光大课间” 全员参与,严格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加强体质健康监测并建立档案,依据学生情况开展教学与锻炼,助力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化阵地建设,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加强教育协同发展,构建贯通培养桥梁
学校将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在共同体建设中,大力促进学段协作,加强纵向贯通与横向联系,积极搭建与其他学校的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补与协同发展,打破学段与校际壁垒,构建贯通式教育生态。同时,依托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建设契机,全力配合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质量监测与评估。通过监测精准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连贯、优质的教育,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教学资源共享共建
1. “5+1 多维” 课堂与小组合作融合优化:每月组织教师开展 “5+1 多维” 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融合的专题研讨活动,分享成功经验与案例。教师在 “5+1 多维” 课堂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环节,精心设计小组合作任务,依据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进行科学分组,确保小组合作有序高效。每学期开展融合教学的优质课评选,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大集体备课为依托,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师们在大集体备课过程中,将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资源上传至平台。按照学科、年级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教师检索使用。每月更新资源,鼓励教师对资源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资源不断优化,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为 “5+1 多维” 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二)三维协同教学赋能,进阶教师专业成长
1. 三课制度与行政约课协同推进:严格落实 “三维协同教学赋能体系” 中的三课制度,在过关课、展示课、赛课过程中,加强行政约课的精准指导。行政人员依据教学进度和教师授课安排,合理进行约课。在过关课中,重点检查教师对教学基本功的掌握和 “5+1 多维” 课堂模式的运用;展示课上,关注教学创新和示范引领作用;赛课中,聚焦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和教学创新。课后,行政人员及时与教师交流,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将约课情况反馈给备课组和教研组,共同研讨优化策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 集体备课深度开展:采用 “大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小教研” 分层备课模式。大集体备课聚焦学科前沿和教学改革趋势,每学期组织 2 - 3 次,由集团内同一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探讨学科发展方向和教学共性问题。集体备课以年级和学科为单位,按照 “三备四步五讲” 流程,每周开展一次,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方案。小教研由校区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开展,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随时研讨,完善教学细节。备课遵循 “三定”“三有”“四统一”“五备” 原则,确保备课质量和教学的一致性、有效性。
3. 分层培养与教学实践结合:依据教师成长工作方案,实施分层培养计划。对于新秀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 “一对一” 指导,导师每周至少听 1 节课并给予详细反馈,帮助新秀教师熟悉教学流程,掌握 “5+1 多维” 课堂教学技巧。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展示 1 节高质量示范课,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名优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项目,每年至少主持或参与 1 项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开设讲座、教学观摩等活动,分享教学理念和成功经验,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三)完善身心呵护体系,构建贯通教育生态
1. 身心健康管理强化:保障 “阳光大课间” 全员参与,丰富活动内容,除课间操外,每月引入新的体育活动,如篮球技巧练习、韵律舞蹈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根据测试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月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每学期举办 2 - 3 次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 贯通式培养探索推进:加强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学段协作。每学期组织跨学段教学研讨活动,如小学与初中教师共同研讨衔接阶段的教学重点和学生学习特点。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教育共同体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材、教案、试题等资源的共享。依托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参与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质量监测与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连贯、优质的教育,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四)教学管理规范升级,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1. 业务检查严格执行:按照业务检查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业务的检查。采用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查不定时间、不定内容,提前半小时通知;定期检查在学期中、学期末进行,提前一天通知。检查内容涵盖备课、听课记录、作业批改等方面,备课检查注重全册、单元和课时备课的完整性,以及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质量;听课记录检查关注数量、记录内容的完整性和评议的专业性;作业批改检查强调全批全改、批改日期、等级或分数评价以及错题订正等情况。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按照百分制赋分并划分等级,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 加强学科教学管理:抓实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管理,确定学科负责人,严格按课程设置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非测评科目(劳动、综合实践等)的课堂教学监督与巡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确保教学任务完成。针对少数薄弱学科,加大整改力度,通过寻找问题、结对帮扶、教研引领等方式,帮助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五)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聚焦首尾年级教学
1. 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建立科学的质量检测体系,明确检测目标、内容和方式。根据不同学科和年级特点,制定合理的检测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检测形式,如纸笔测试、实践操作、口头表达等。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及时分析检测数据,从学生成绩分布、知识点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形成详细的质量分析报告。依据分析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辅导,学校针对普遍问题组织专项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 提升毕业班和一年级教学质量: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探讨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复习方案,有效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确保毕业班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加强一年级的管理,从坐姿、握笔姿势、课堂发言、读书等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一年级汉语拼音学习情况进行抽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六)营造校园阅读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 阅读促进教师素养提升:推进全体教师阅读计划,每月固定开展阅读分享会。教师围绕教育经典著作、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在分享会上,结合教学实践分享阅读收获,如从教育经典中汲取教学智慧,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等。建立教师阅读成长档案,详细记录阅读书籍清单、阅读笔记、阅读心得以及参与阅读活动的情况。将阅读成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激励教师持续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文化与教育素养。
2. 学生阅读活动:结合学校新学期读书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阅读活动。通过课前诵读、亲子阅读、读书成果展、图书漂流、最美图书角评选、趣味童谣(故事)诵读(讲述)、创意书签制作、读书征文(手抄报)、书籍封面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定期评选 “阅读之星” 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四、计划安排
周次 | 日期 | 工作安排 |
开学前 | 1.学科培训; 2.教研组集体备课,先周备课; 3.制定各项计划; 4.召开教研组长专项会议:安排相关教研工作。 | |
1 | 2.13-2.16 | 召开教学专项会议: 1.5+1新课堂模式包保、督导分工安排; 2.教研组集备活动安排; 3.安排三到六的5+1新课堂模式示范课; 4.教师成长工作室安排; |
2 | 2.17-2.23 | 1.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2.新课堂模式教学情况调研。 |
3 | 2.24-3.2 | 1.开展教研集备活动; 2.语数英的5+1示范课。 3.教师成长工作室打磨课活动:语文 |
4 | 3.3-3.9 | 1.本月(开学初)工作总结; 2.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进行研讨课。 3.预约听课; 4.教师成长工作室打磨课活动:英语 |
5 | 3.10-3.16 | 1.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2.业务自查; 3.教师成长工作室展示课:语文 4.教师成长工作室打磨课活动:数学 |
6 | 3.17-3.23 | 1.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2.教师成长工作室展示课:英语 3.教师成长工作室打磨课活动:道法 |
7 | 3.24-3.30 | 1业务检查; 2.新课堂模式教学情况调研; 3.预约听课; 4.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进行研讨课。 5.教师成长工作室展示课:数学 6.教师成长工作室打磨课活动:语文 |
8 | 3.31-4.6(4.4-4.6休息) | 1.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2.教师成长工作室展示课:道法; 3开展各年级组的特色教学活动。 |
9 | 4.7-4.13 | 1.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2.青年教师展示课。 3.教师成长工作室展示课:语文 4.教师结对提升情况检查。 |
10 | 4.14-4.20 | 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进行研讨课。 |
11 | 4.21-4.27 | 1.教师成长工作室打磨课活动:数学 |
12 | 4.28-5.4(5.1-5.4休息) | 1.教研组长会议。 2.组内业务自查; 3. 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4.教师成长工作室打磨课活动:科学 |
13 | 5.5-5.11(5.5休息) | 1.教师成长工作室展示课:数学 2.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3.业务检查。 |
14 | 5.12-5.18 | 1.教师成长工作室展示课:科学 |
15 | 5.19-5.25 | 1.学习单使用情况汇总; 2.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进行研讨课。 |
16 | 5.26-6.1(5.31-6.1休息) | 1.业务自查; 2.开展教研组集备活动。 |
17 | 6.2-6.8(6.2休息) | 1.对六年级进行提升情况检查。 |
18 | 6.9-6.15 | 1.业务检查; 2.教研组制定各科复习计划; |
19 | 6.16-6.22 | 1.音体美抽测; 2.科学实验操作检测; 3.一二年级无纸笔测评; |
20 | 6.23-6.29 | 1.收齐各项资料:教参、教师用书、课程标准、电子版业务资料; 2.上交工作总结。 |
21 | 6.30-7.6 | 期末综合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