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济宁市兖州区第六中学专项发展规划
2025年济宁市兖州区第六中学专项发展规划
济宁市兖州区第六中学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发扬“忠诚、敬业、创一流”的教育精神,深耕教学质量提升,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习惯养成,全面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水平、劳动实践技能和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通过感知、体验与感悟,让学生浸润于艺术与体育文化之中,塑造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校本课程开发确立以下目标:
1.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学习态度,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沟通与协作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组织策划、协调实施等综合能力。
3. 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与创造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观。
四、校本课程开发特点
校本课程聚焦学生感性知识积累、动作技能培养与人文情怀塑造,结合学校艺体特色,突出以下特点:
1.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设计丰富多样的体验性、研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
2. 课程体系的开放性: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在互动中动态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可根据师生反馈、教学实际灵活调整,确保课程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五、校本课程编制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开放性原则: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宽课程边界,促进多元文化与知识的融合。
3. 量力而行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条件与师生能力,合理规划课程难度与实施路径。
4. 个性化原则:突出学校特色与学生特长,打造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六、校本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立足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拓展,深度挖掘学校与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一系列兼具个性化与实践性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助力学生特长培育与综合素质提升。
七、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各年级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教师专业特长与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推进课程实施,并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完善。课程主要依托兴趣活动课、课后服务时段开展,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每周固定一课时;部分户外实践课程(如研学考察、户外拓展)采用集中安排形式。课程安排由学校教导处统筹,学科教师具体组织实施,大型活动由学校统一协调部署。
八、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 组织保障: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任评价小组,教导处负责具体评价与监督工作,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2. 评价导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轨迹与教师教学改进,着力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3. 多元评价:任课教师通过多样化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学校构建“多元化内容、动态化过程、主动化个体、质性化方式、日常化行为、效益化结果”的立体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课程实施效果。
九、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1. 制度建设: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与申报制度,规范课程开发流程,确保课程质量。
2. 教师激励:鼓励教师发挥专业优势,自主申报开发课程,参与课程建设全过程。
3. 需求调研:通过学生兴趣调查,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科学确定课程开发项目。
4. 专业指导: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程指导教师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5. 动态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实施情况评估,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推动校本课程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