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水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科普
五月,春末夏初,阳光明媚,生机勃发,气温逐渐升高,正值“五一”假期,居民朋友们的出游热情高涨。提醒大家在享受大好时光的同时,应注意预防登革热、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并关注户外出游安全。
01 登革热
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全球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点在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省份也存在,夏秋季为高发期。
疾病表现:轻症出现畏寒、发热、头痛、结膜充血、皮疹和眼眶痛、肌肉痛、关节痛、骨骼痛等,重症有出血、休克等,病死率高。
健康建议: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积水(如花盆、水桶、轮胎等),消灭蚊子孳生地。日常生活中,建议穿长袖衣裤,使用蚊帐、纱窗、驱蚊液(含避蚊胺成分)。
旅行建议:避免前往东南亚、南美等登革热高发地区;若要前往,注意做好防蚊准备和措施,归国后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
02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由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A16型为主)引发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高发,通过粪—口(污染食物/水)、飞沫(咳嗽/喷嚏)、接触(疱疹液/玩具/餐具)等方式传播。
疾病表现: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和臀部斑丘疹、疱疹等,重症表现为持续高热(>39℃)、嗜睡、惊厥、呼吸急促、出冷汗。
健康建议:勤洗手、常通风、勤消毒,鼓励6-12月龄儿童完成EV71疫苗全程接种。出现重症信号立即就医。
03 食源性疾病(小龙虾安全)
5月气温攀升,小龙虾陆续上市,人们开始享受夏日之乐,但是食用小龙虾稍有不慎,便会增加食源性疾病风险。
疾病表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主要有肌肉酸痛、乏力、酱油色尿等症状。
健康建议:科学食用小龙虾,选择正规养殖来源,拒绝野生小龙虾(野生环境可能含重金属或寄生虫);烹饪彻底洗净、做到烧熟煮透;症状自我警惕,立即停食就医。
此外,食源性疾病其他安全需注意:
①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正规渠道采购,拒绝三无来源;储存分类控温、保持储柜清洁;烹饪煮熟煮透、生熟厨具分用;倡导现做现食,减少隔夜食物;在外就餐时刻,甄别餐厅卫生;户外活动饮食,妥善保存水粮。
②预防有毒植物中毒:拒食野生植物,菜豆安全处理。
04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一类传染病的统称,主要经过食用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受污染的物品及苍蝇、蟑螂等昆虫媒介传播。5月份气温明显升高、湿度大,利于病菌繁殖,食物易受污染,注意预防感染:
健康建议: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食物及环境卫生,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应洗净双手。
2、所有食物(特别是贝壳类海产品)应该彻底煮熟才食用,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
3、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4、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变质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
05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通过鼠类传播急性传染病,是陕西省也是西安市重点防控传染病之一,市民应注意防范。
健康建议:
1、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
2、接种疫苗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有效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3、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接触鼠类。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不在不卫生地方就餐;在野外或田地工作时尽量穿长袖衣裤和不露脚趾的户外鞋,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被鼠或螨虫咬伤。
4、出血热发病急、进展快,市民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延误。
0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冬春季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2月至5月为发病高峰期。这种疾病主要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尤其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密集场所易形成暴发流行。健康建议:
1、接种疫苗: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手段。国家免疫规划要求,6月、9月龄的儿童各接种一剂A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6岁各接种一剂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
另外,还有3种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分别是AC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家长可以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选择为孩子接种。
2、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3、早期识别和报告:家长和师生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风险提示
流脑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高发季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失治疗黄金期。
0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种由SFTS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该病自2009年在中国首次发现,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以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主,尤其是农民等户外工作者。
传播途径
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蜱种如长角血蜱进行。
直接接触:人与人间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而传播。
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
极期: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如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神经系统症状等。
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久的疲劳或其他并发症。
健康建议:
避免蜱叮咬是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最有效措施,包括穿着覆盖全身的衣物,使用驱虫剂,以及在蜱虫高发季节和地区进行身体检查。
风险提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特别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08 健康体重
不健康体重(超重或肥胖)不仅带来外貌焦虑,更是健康的隐患。可导致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还会诱发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甚至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此外还会造成心理隐形伤害等。
虽说“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但还没有开始的朋友们也别着急,先判定一下自己是否超标,再跟着建议动起来吧。
健康建议:
①关注健康体重相关指标:BMI(BMI=体重(kg)/身高(m²),正常范围为18.5~24.0);腰围(建议男性≤85cm、女性≤80cm);体脂率(建议男性≤25%、女性≤30%)。
②饮食“三控一增”,确保“吃得好”:控制热量,控制高糖食物摄入,控制高脂食物摄入,增加低GI(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数)食材。
③设置运动小目标,一起“动得巧”:每周设定3次有氧运动(快走、骑行)搭配2次力量训练(深蹲、哑铃),每日步数≥8000步。
④规律自我管理,做自己的健康责任人:聚会娱乐勿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悠闲假日可缓解压力,拒绝“情绪性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