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豫州路小学2024—2025学年艺术教育工作自评结果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打造我校“敬业、书香、活力、多彩”豫小特色育人环境,铸就具有鲜明特色的“端信教育”学校品牌,立足实际,扎实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现将自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课程开设与实施
1.课程设置规范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确保艺术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每周1-6年级美术和音乐课各两节,坚决杜绝其它科目挤占、挪用艺术课程课时的现象,学校教导处按照课程表不定期对各年级的艺术课进行巡课。学校设立艺术工作领导小组,赵龙校长任组长,做好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工作。
2.抓好艺术教育主阵地在课堂教学。
(1)组织认真学习新《艺术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2)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我们每学期要组织艺术学科的教研活动。艺术任课教师人人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交流。通过研讨,提升我校艺术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积极规范地开展教研组工作,使教研组工作落到实处。
(3)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评课的质量,真正做到细化教学过程,重视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并能依照素质教育要求,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学校艺术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艺术活动开展
1.社团活动丰富
开设合唱团、舞蹈社团、传统艺术类面塑社团、创意绘画社团、彩泥手工社团、葫芦丝、口风琴等近20余个艺术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社团活动常态化,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
2.特色品牌活动
打造传统艺术“面塑”“蓝晒”,“每周星秀场”活动,通过班级展演、主题创作、校园艺术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全年累计举办展演活动40余场,覆盖全体学生。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艺术教育;每年举办三次综合性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配置充足
艺术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现有音乐教师10人、美术教师9人,均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及专业资质,师生比符合区域标准。
2.专业能力提升
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省市级培训、校际教研活动,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1)学校鼓励并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市级、区级等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与教研,不断走出去观摩学习,开阔教师眼界,加强艺术教师的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她们的专业素质。
(2)重视艺术教师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成立了集团音乐美术教研组,通过教研组的小组教研活动,来提升艺术教师的教学素质。年均开展校内艺术教学研讨8次,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主动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提高自身能力。
四、条件保障与资源建设
1.设施设备完善
学校现有艺术器材基本达到配备标准,拥有音乐器材室3个、音乐教室两间,舞蹈教室1间,美术器材室3个,美术教室2间,书法教室1间,各类器材若干,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配合宣传栏、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
2.经费投入充足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艺术教育条件,为特色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年度艺术教育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比例达10%,用于器材更新、活动开展及教师培训。
五、特色发展与创新
1.非遗文化传承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设“蓝晒”“面塑”等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
2.跨学科融合实践
我校结合红色教育,追红色记忆,传红色基因,每周一次红色作品赏析,让红色文化精神浸润于学生的言行之中。同时确立了“以美育劳,以劳促美”的特色活动,学生以劳动对象为载体进行美术创作,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可以实现两者的教育目标,同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形成。
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1.测评体系科学
实施“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双轨制,建立学生艺术成长档案,涵盖课堂表现、社团参与、作品创作等维度。
2.测评结果应用
我校在每学期末实施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本学年学生艺术测评覆盖面100%,在测评中,优秀90%,良好10%。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达到较高水平。
七、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薄弱环节
艺术课程与学科融合深度不足;校外艺术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2.改进措施
开发校本艺术融合课程,加强课题研究; 深化与美术馆、剧院合作,拓展实践基地。
豫州路小学将以评促建,持续优化艺术教育生态,努力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艺术素养根基。
济宁市兖州区豫州路小学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