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7381606177/2025-0149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工作计划 |
成文日期 | 2025-05-16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2025年度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决扛牢以大食物观为理念的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打造齐鲁样板引领区为目标的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以构建全产业链为主线的乡村产业发展,全力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重点抓好5个方面、19项工作。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按照稳定粮食种植、提升畜牧业、保持淡水渔业全省领先、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确保农林牧渔业平稳运行,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①粮食生产方面。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新建和改造提升20万亩高标准农田;大豆、小麦良种繁育面积不低于70万亩;创建150处百亩、130处千亩、30处万亩示范方田,亩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以上;落实“1+1+1+N”网格化包保,开展“耕、种、管、收、加、销”全链条服务,新培育“济时雨”服务主体80家以上。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②现代畜牧业方面。以186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6220家专业户为重点,推动养殖设施立体化、智能化提档升级,争创5家省以上标准化示范场,生猪、牛羊、家禽出栏量不低于370万头、250万头、9000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③现代渔业方面。以南部微山、鱼台、任城等沿湖核心区,东部邹城、曲阜为重点,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陆基圆桶养殖面积突破8万平方米,全市水产品产量不低于30万吨。④设施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曲阜、汶上等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等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壮大邹城、鱼台、梁山等食用菌优势产区,建好省级特色全产业链提升项目。蔬菜产量不低于750万吨。
(二)全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①抓集群打造。坚持一县一业、全链条发展,聚力打造金乡大蒜1个千亿级,兖州粮油、梁山鲁西黄牛、任城现代流通3个百亿级,泗水甘薯、邹城食用菌、微山渔湖产品、鱼台稻虾、嘉祥大豆5个50亿级,曲阜玉米胚芽油、汶上芦花鸡2个10亿级产业集群。②抓龙头培育。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驻企帮扶,做大做强20家领军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400亿元。③抓项目建设。每个县市区新建2个以上按揭农业项目,每个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每个县至少招引1个2亿元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④抓产品出口。把金乡大蒜、兖州肉鸭、邹城食用菌等产品出口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培育外向型企业,争创1个省农产品“出口标杆县”,全市出口额突破100亿元。⑤抓品牌培树。通过齐鲁农超、“村村红”电商直播、推介会等渠道,将微山烤鱼、泗水酸辣粉、金乡大蒜胶囊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在全国知名品牌。
(三)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启动建设90个市级片区,提升214个市级、5个省级已建片区,完成2个省级片区建设任务,新争创2个省级示范片区。①强化分类推进。按照片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划分ABC(样板、示范、提升)三类标准,梯次打造21个A类、43个B类、26个C类市级片区。②强化项目建设。实施420个乡村产业项目、300个乡村建设项目、80个乡村治理项目,共计800个、总投资90亿元,年底全部建成。③强化人居环境整治。聚焦村容村貌提升、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四好”农村路、和美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创建、绿化美化提升“八条主线”,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高质量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国家、省验收。新建省市级和美乡村260个。④强化统筹协调。联合5个专班和市直有关部门抓好第一书记、金融挂职副镇长和国企结对等工作,集聚资源要素支持片区建设。⑤强化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3.6万户脱贫享受政策人口、1400余户监测帮扶对象为重点,强化数据共享和筛查预警,常态化精准监测帮扶。紧盯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两个关键,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四)全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①扩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据纳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推广邹城、嘉祥试点经验,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②试点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审核制度,提前谋划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③稳妥推进宅基地改革。做好新增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处置,在1—2个县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专项整治试点,每个县至少探索一种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④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科技改革。选育一批高油高产大豆等新品种,重点推广玉米精准调控、小麦精细整地播种等高产技术模式。加快高性能精量播种机普及推广,加装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智能装备。
(五)全力提升“三农”管理服务能力。①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加强105家饲料生产企业、42家农兽药生产企业、53个畜禽屠宰场等源头监管;健全完善全流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600家蔬菜生产基地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年市级以上农产品抽检不少于2000批次,合格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严格监管执法,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②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小切口问题整改。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3本台账,管好用好集体资金。选取400个基础相对薄弱村,开展全覆盖专项审计。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③提高农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病虫害监测和统防统治;争创2—3个国家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6%;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