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扬州路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必要条件,因此,扬州路小学贯彻劳育课程设计理念,架构起“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三个领域的课程框架设计,同时在如何评价劳动教育的时效性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具体做法是:
一、明晰学校劳动教育目标
从办学理念出发,相对开展劳动教育的不同阶段,确立各年级劳动教育的领域目标和能力目标。各类目标的培育体现多开端、层次性、递进性、反复性、坚持性等特点。在处理各年级劳动教育内容、方式、途径等的时候,重视融会贯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学校“活动求真 发展至善”的办学理念。
二、挖掘潜力,结合优势定思路
劳动与技能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现在,我校精心设计校园文化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就有手工创作、剪纸、玩七巧板、玩魔方、种植等兴趣班。还在教学实践中把劳动同其他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探索,把劳动教育同素质教育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同时,我校希望通过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展,丰富学校的内涵,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劳动教育特色发展:第一,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劳动教育特色的人文环境;第二,开发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第三,开展系列的创造劳动特色教育实践的活动。
三、抓好常规,科学管理出效益
1.建立组织,划分职责。
我校健全劳动教育的管理网络,即校长策划、教导处主抓、主教老师具体负责、最终落实到学生,形成普及→提高→特色这样一个四级管理、三个层次的提升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
2.校本教研,提升素质。
学校要创特色,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了使学校教师迅速适应新课程以及我校创特色学校的要求,我校加强兼职劳动教师,合所教学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努力提升,教学创新塑品牌
1.抓课堂,夯实劳动课堂教育。
在教学中,学校健全各种制度,使劳动教育得以规范。学校重视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并要求每位教师依照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要求,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2. 优化劳动教学资源,逐步向各学科渗透。
为了深入实施劳动特色学校创建规划,我们进一步优化劳动教学资源,在日常的教室清洁管理上,放手让学生去做,懂得劳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多项并举,寓教于乐
1. 设计劳动清单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劳动能力,分学段设计了低、中、高三份劳动清单,及时发送到各年级班级群,给学生明确应当完成的劳动任务。
2. 整合内容,落实课程。
我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切实开齐上好劳动课程,保障中小学生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将劳动与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加以落实。加强综合实践课程,按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 加强校园劳动。
在校园教室卫生、环境绿化美化、住宿生内务整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劳动。依托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等方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热情,根据实际,尽可能减少校园保洁服务外包的范围和工作量,提倡校园劳动从打扫卫生做起,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
4.发起劳动倡议,分担家务劳动
班主任召开云班会,向同学们发起“争做家务劳动小能手”的倡议,鼓励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争做家庭小主人”活动,得到全体家长与学生的积极响应。结合学生在家活动的特点,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举理念,学校设计家务篇、美食篇、种植篇、制作篇、感恩篇多彩课程。
四、活动收获
1.融洽了亲子关系
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劳动能力,激发了爱劳动的意识,同时也懂得了感恩,收获了成长。
2.融合学科育人
一是与思政、语文学科融合。二是与科学学科的融合。三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五、六年级的学生利用大扫除时机,开展“找回家里的一平方”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1平方有多大,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了劳动教育与数学实践的有机融合。四是与传统文化、美术学科的融合。居家劳动与思政、科学、传统、语文、数学等学科自然融合,开辟一条劳动育人的有效路径,为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新时期好少年奠定了基础。
3.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由此,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营造“爱劳动”的学校氛围,提升学生“爱劳动”的意识。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等资源作用,开拓各种学生劳动实践的渠道。有计划地设计递进式、可操作性强的系列活动和项目,既满足所有学生的劳动实践基本需求,又为个性化的、有创造性劳动需求的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