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中医特色疗法,助力夏季养生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
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注意养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要点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注意养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原则
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 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来祛暑。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五是以清为点。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当然,如果“清淡”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那还是有道理的。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中医特色疗法
1、夏季养生:中药代茶饮。健脾除湿茶,减肥茶,酸梅饮等多种组方,口感好,服用方便、防病治病、养生保健。
2、夏季养阳——艾灸(葫芦灸、督灸)。温补阳气,疏通经络,强壮元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养精补脑,治疗多种虚寒引起的慢性疾病,平衡阴阳,达到保健、治疗以及美容的功效。
3、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三伏贴)。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及疼痛,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温经止痛,改善病情。
4.穴位按摩及针灸治疗--疏肝理气。调和气血,推荐穴位:劳宫穴(握拳屈指时,中指点于掌心之处)清心泻热,醒神安神;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宁心安神,除胸中烦热 ;膻中穴(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疏通心包经,除心烦、止心悸;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除湿;足三里(小腿外侧,外膝眼穴下三寸)调理脾胃,缓解胃痛、腹胀。
5、刮痧治疗。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
6、局部放血疗法。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
注意:养生方法因人而异,可咨询中医师结合四诊辩证后选用为佳。
地址:鼓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路1号) 中医科。
咨询电话:136863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