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附属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附属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一、深化劳动基地建设,注重实践育人
在2024年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优化“桃李居”和“成蹊园”两块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结合。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数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
开心农场:延续二十四节气种植活动,新增特色作物如中草药、食用花卉等,丰富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认知。
逆向园:增加冬季温室种植品种,尝试栽培如蓝莓、草莓等反季节水果,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展至更多领域,如农业科技园区、生态保护区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
二、升级行走课堂,强化核心素养
学校将继续推进“行走课堂”项目,并在2025年增加研学活动的主题和频率,涵盖地理、生物、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
地质研学:组织学生深入研究不同地貌形成的原因,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制作地形模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红色主题研学:新增“革命文物修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观红色革命圣地的同时,亲身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增强文化自信。
三、未来农场智能化升级,聚焦科技创新
“未来农场”将在2025年实现全面智能化升级,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
引入AI控制系统,自动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无土栽培作物的最佳生长条件。学生将参与到基于物联网的“芯片农场”项目中,学习编程控制传感器和设备,提升工程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
扩展无土栽培品类,新增高附加值作物如草莓、迷你番茄等,并尝试设计“智能阳台菜园”,推动家庭农业教育普及。
四、孵化神器进阶版,探索生命奥秘
孵化活动将在2025年迎来全新升级,推出“多功能生命实验室”。
新增鸟类基因检测模块,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物种遗传特性的差异。
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胚胎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命科学知识。
开展“小鸡成长日记”系列展览,鼓励学生以多媒体形式记录孵化过程,培养艺术创作与表达能力。
五、太空养殖规模化发展,迈向航天科技
太空舱实验室将在2025年扩大规模,建设第二代“月宫一号”式太空种植舱。
增加可种植作物种类,包括耐极端环境的藻类植物,用于研究食物链闭环系统。
学生将参与“火星模拟种植挑战赛”,设计适合火星环境的植物栽培方案,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实验室对外开放日定期举办,邀请社区居民和家长共同参与,展示太空农业的魅力。
六、花样美食间新亮点,传承饮食文化
2025年的美食制作项目将进一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
传统节日美食: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制作饺子、粽子、月饼等应节食品,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健康轻食计划:推广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健康饮食理念,指导学生制作沙拉、全麦面包等轻食,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美食创意大赛:举办全校范围的美食创意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新颖独特的菜品,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七、总结与展望
2025年,学校将继续秉持“大道至简,躬行致远”的优良校风,围绕立德树人、以劳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劳动教育体系。通过深化实践育人、强化科技创新、融合传统文化,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