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第二学期工作思路与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和三中全会与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为总目标,彰显“科技人文并重、实践创新培能、优秀文化正心、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风范,建齐鲁名校,铸杏坛品牌,拓国际视野,育时代英才,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优良的作风,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挑大梁,走在前,勇争先,奋力开创高质量、特色发展新局面,办人民满意教育。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与任务
(一)学校方面
1.工作思路:把学习贯彻省市两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相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奋力夺取教育教学工作“开门红”,为全年工作赢得主动。
2.工作重点:
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聚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矢志不渝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发挥文化“两创”示范校优势,引导教师在文化浸润中溯师源、悟师道、弘师德。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入实施教师队伍建设365工程,助力教师进阶式成长。深化教师综合管理改革,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争做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大先生、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倡导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做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②努力构建具有杏坛特色的全环境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由党委牵头,从学校层面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筑基+国防教育铸魂+时代精神赋能”的立体化思政体系的路径,以项目化课题研究为载体,联合教务、教研、政教、团委、大部等年级和科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学校全环境育人、文化两创示范校、国防教育示范校等优势,推进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化清廉学校建设。
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聚力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求课堂模式创新,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做教学排头兵。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课程标准、评价机制,强化集体备课与跨学科教研,探索研究“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大练教师教学内功,在高效课堂上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精神,关注针对中小学科学素养培育的“沃土计划”和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的“脱颖计划”,探讨初高中招生的有力措施。
坚持育人为先、育人育才相结合,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实施育人方式变革、核心素养提质、教研支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五大行动”,探索构建五育融合实施路径和评价办法,针对高考“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初高中一贯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立足学校实际,提出新方案。
④深入推进扩优提质行动,聚力推进公平优质初中建设。举全校之力落实好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迎查、验收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工作,以此为契机,继续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基础实施,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教学优质公平。
⑤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聚力构建互联互通智慧教育体系。根据全市教育大数据平台、云网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赋能精准教学、精准教研、教育数据分析评价的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路径,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
⑥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聚力构建多元共治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守好安全底线,树立大安全观意识,一是抓好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二是做好校园餐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三是兜牢意识形态校园安全底线,切实为学校办学、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⑦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校园氛围,引领教师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服务型校园。学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丰富学习资源等措施,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学习型校园;通过提升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家校合作、推动学生参与等措施,构建一个温馨和谐、服务周到的服务型校园。让校园处处呈现“教学有高度,研究有深度,教育有温度”一幅幅欣欣向荣、启智润心的教育画卷。
(二)教育教学方面
1.工作思路: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用好新教材,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稳中求进,强化质量意识、目标意识、服务意识,落实学科大教研,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把名师梯队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常抓不懈。
2.工作要点
①关注国家教育政策动向,关注高中考动态,把握复习策略,加强校际交流,为复习备考做好服务与引领。
②搭建平台,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新时期新赛道,教务处和教科室共同围绕新课标、新教材、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等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沙龙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多渠道提供课堂教学锻炼、学习机会,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保驾护航。
③推进基于“大教研+小集备”的“432”常态化教研模式。“432”即“4”即四项流程,“3”即三项制度保障,“2”即两个资源库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建立教研组长培训制度,提升其学术力和行动力;实施校务会成员包保制,集体与个人教研捆绑考评机制,激励共同进步。借助集备筛选高频错题和典型试题,建设高效题库,为学生打造轻负高效的校本《作业精粹》,继续巩固“双减”成果。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1世纪教育网、高中学科网、九科星教学网等资源平台提升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④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高效课堂展示及研讨活动。一是积极组织老师们外出交流学习,参加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二是发挥专家引领作用,邀请专家到校指导,通过“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三是通过校际交流,开展“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探索“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评一体化”等教学新样态在课堂中的落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树名师育名生。
⑤结合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筑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阅读”活动,探索切实有效的活动开展方式,进一步提升“书香”校园水平,因材施教,量身为每位学生规划成长的路径。
⑥借助薄改项目,进行学校网络升级改造,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聚焦数字化智能时代,探讨AI赋能学科教学,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借助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加强学生成长管理工作;继续完善图书室、实验室及学籍管理等工作,结合AI赋能优化教辅工作效能。持续举办学校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
(三)教育管理方面
1.工作思路:引领校园形成“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德育情境,以学生健康素养高,德育活动有品位为目标,突出服务师生、制度引领、评价监督、建档迎查四大职能,在创造优越德育环境、学生养成教育、特色德育活动、班主任队伍建设等方面守正创新,再接再厉,开创政教工作新局面。
2.工作要点
①大安全为先,构建平安校园。A.常态化安全教育:持续实施“1530”安全提醒制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B.应急演练:每月组织应急疏散演练,重点加强防火、防震等技能训练。C.校园安全联动:与交警、派出所等部门合作,定期排查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D.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重点学生的心理状态。
②精细管理,提升育人水平。A.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持续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月活动,强化规则意识和集体观念。B.德育课程化:利用主题班会等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德育发展。C.特色活动:举办杏坛德育特色活动,如国防教育、体育竞赛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D.学生自治:用好学生会和学生志愿者,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③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A.班主任培训:定期举办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训,特别是做好对新班主任的“传、帮、带”工作。B.德育研讨: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研讨活动,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C.副班主任制度:持续推行副班主任制度,进一步分担班主任工作压力,培养后备力量。
④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A.家访制度:完善家访和教师包保学生制度,加强家校沟通。
B.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学校,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四)高中部:
1.工作思路:以高本升学为导向,围绕教师高考素养提升、学生备考能力培养开展工作,着力推进学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2.工作要点
①深化集体教研,打造高效课堂。
基础年级集备以高考为导向,以导学案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将高考要求渗透到教学各环节,培养和落实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尝试开展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探索新高考下的语文、英语教学课堂改革。
高三年级围绕高考目标开展教研,遵循“科学备考、精准施策、分层推进、全员提升”的原则,结合学情,将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统筹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助力学生实现高考目标。
②统筹高三整体工作,服务师生高考备考。
筹划好高考百日誓师大会、高三学生成人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组织好高考一模、二模、三模模考及成绩分析,及时调整备考措施;做好高考查体准备工作;组织学生参加高考,做好高考成绩统计,指导好学生填报志愿。
③做好高二多元升学准备工作,开拓高二高考备考路径。
④引导高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高一选科分班工作。
⑤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营造愉悦和谐学习环境。A.举办励志报告会,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B.组织九仙山春游,感受诗意春天;
C.开展尼山圣境研学实践活动、参观孔子博物馆,领悟儒家传统文化;
D.举办“我的青春,我的大学梦”五四演讲比赛,焕发青春魅力;
E.举办高中部学生校园篮球赛,活跃学生课外生活;
F.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发挥家委会作用,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助力学生高考。
(五)初中部
1.工作思路:科学规划三年初中教学,以全面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常规管理为依托,强化质量意识,扎实抓好教和学两个环节,形成教育合力,使普通高中升学率稳步提升,争取为高中学段特别是我校高中部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
2.工作重点
①以听评课为抓手,积极推进集体教研,打造高效常态课堂模式;紧密配合教务处、教科室,继续组织以“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公开课、示范课、教研活动课。扎实做好备课检查、随机听课、阶段性检测、质量分析、作业批改留痕等常规性工作,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②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日常规范细则:学生卫生打扫规范、自行车停放规范、学生课间跑操规范、仪容仪表规范、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等;通过日常检查督促落实规范,量化班级、量化学生。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管理规范化,通过规范管理提升教学成绩。
③抓好以班主任、年级管理人员为核心的管理队伍,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年级管理人员核心的教研队伍,以家委会为核心的桥梁队伍的建设;本学期将组织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讲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座谈会,完善班级、年级和初中部三级家委会,组织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庭教育讲坛等。
④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初中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宪法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
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课后服务相关政策,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筹划成立初中部学生社团。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六)思想建设方面
1.工作思路:实施党建领航立德树人工程,聚力构建固本铸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
2.工作要点
①强化组织融合:构建“党建 + 组织架构”融合机制,推动党组织在教学管理中实现全方位覆盖,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组织在教育教学中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促进党政协同。
A.建立党员学习督导制度,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抓好党支部灯塔大课堂的学习,要求党员将观看图片发送支部群,提醒党员同志们按时学习,为活动上传e支部管理系统提供第一手资料;B.建立支部书记月例会制度。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学校党委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有效落实了“三重一大”和第一议题制度。下一步,党建科要组织党支部书记在每月的固定时间召开例会,商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安排部署当月的重点工作,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精细化;C.建立党建档案月审核制度。各支部每月月底对当月档案整进行整理归档,党建科审核,从容应对上级党组织“四不两直”党务检查。
②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程:构建“传统文化筑基 + 国防教育铸魂 + 时代精神赋能”的立体化思政体系。优化设计中学思政课课程和方案,上好党课、团课,开展“青年讲堂”、“党员教师讲党史”等活动,推进中学思政课创新,打造“大思政课”品牌。研究学科教学融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
③打造“党建+艺体活动”特色品牌实践活动,将党建元素融入艺体活动,通过文体活动传递党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
④打造党建引领德育实践品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研学、社会考察,将德育与党建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⑤实施“双培养”机制,发挥党员示范岗作用。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通过党员教师带头积极参与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竞赛和课题研究等,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教师队伍,增强党组织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