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杏坛中学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及省市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曲阜市杏坛中学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
(一)劳动课程开设
1.课时安排: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确保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课程。
2.课程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
年级 | 劳动 场所 | 劳动内容 |
七年级 | 家庭 | 1.坚持自己给自行车打气。 2.坚持自己饭前盛饭、摆碗筷,饭后收拾桌子、洗碗筷。 3.坚持每次用完卫生间后及时打扫卫生间。 4.会整理自己的换季衣服。 |
年级 | 劳动 场所 | 劳动内容 |
七年级 | 家庭 | 5.坚持每月自己至少清洗一次衣物。 6.会将冰箱中的物品分类摆放。 7.坚持每周至少清理一次灶台。 8.新学炒两个热菜,会煎鸡蛋等。 9.协助父母招待客人清洗切削水果。 |
社会 | 1.每学期到校外实践基地(沂河广场)打扫卫生。 2.学年内参加一次农业、商业、服务业等职业体验。 | |
学校 | 1.垃圾分类投放,会做垃圾分类宣传小报。 2.做好班级值日,如擦黑板、整理讲台等。 3.爱惜劳动工具,卫生工具摆放整齐。 4.会用抹布把指定的玻璃窗擦得干净明亮。 5.在清明节期间,组织一次远足活动,去九仙山烈士陵园扫墓。 6.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大扫除,把清洁工具清洗干净、分类摆放整齐 | |
八年级 | 家庭 | 1.坚持自己给自行车打气。 2.坚持饭前盛饭、摆碗筷,饭后收拾桌子、洗碗筷。 3.会自己换床单和被套。 4.会根据衣物的材质和颜色进行分类清洗。 5.会使用电饭煲的蒸、煮、炖等各项功能满足食品制作的不同需求。 6.会清理冰箱、洗衣机等。 |
年级 | 劳动 场所 | 劳动内容 |
八年级 | 家庭 | 7.会更换燃气灶电池、水龙头等。 8.新学会1道家常菜,会炖汤等。 9.为家人做一次营养早餐。 10.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 |
社会 | 1.每学期到校外实践基地(沂河广场)打扫卫生。 2.学年内参加一次农业、商业、服务业等职业体验。 | |
学校 | 1.学具、材料整理有方,会指导低年级同伴。 2.参与班级布置规划,积极提供建议。 3.会管理自己的劳动电子档案,资料丰富,分类合理。 4.会借阅、爱护并按时归还班级、学校等书籍。 5.积极参加班级大扫除,把清洁工具清洗干净、分类摆放整齐。 6.在清明节期间,组织一次远足活动,去九仙山烈士陵园扫墓。 | |
九年级 | 家庭 | 1.每天清洗一次碗筷。 2.管理家中一周的生活开支,并做数据分析,给出建议。 3.每周至少清理一次灶台。 4.清洁或保养皮鞋、运动鞋等。 5.保养吸尘器,及时清理集尘盒。 6.能按厨房的需求分类整理摆放物品;掌握不同区域的清洁方法。 7.会分析辨别储藏室里的物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放置。 |
年级 | 劳动 场所 | 劳动内容 |
九年级 | 家庭 | 8.会分析辨别储藏室里的物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放置 9.能根据营养搭配需求,独立去菜市场买菜。 10.会根据旅游目的地的气候和人文条件,整理所需物品。 11.坚持自己给自行车、电动车打气。 |
社会 | 1.每学期到校外实践基地(沂河广场)打扫卫生。 2.学年内参加一次农业、商业、服务业等职业体验 | |
学校 | 1.保持抽屉、书包、课桌整洁有序,无杂物。 2.会管理班级的劳动电子档案,资料丰富,分类合理。 3.做好班级值日,积极参加班内大扫除。 4.每天整理教室图书角、卫生角等。 5.与同学合作对教室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 6.坚持餐后把餐盘倒干净并将餐具摆放整齐。 |
3.劳动周制度:每学年第二学期五月份设置劳动周,集中安排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劳动的认识和尊重。
(二)劳动实践基地和场所
1.种植实践基地。充分整合资源,建立校外种植实践基地,开辟校外开心农场,设置蔬菜种植区、绿植观赏区等,为学生提供种植、养护、收获等劳动实践机会。以“种——赏——收——品”为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以“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学生通过种植实践,增强农业科普知识,通过写观察日记和科普小作文,提高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紧扣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2.劳动技能室。建设劳动技能室,开展传统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泥人、篆刻、木雕等传承非遗文化,开展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多元化劳动育人。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劳动教育协同共育实施机制。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学生从事家务劳动,如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在服务性劳动方面,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教室环境美化、寝室清扫、食堂帮厨等劳动实践岗位;与社区、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发志愿服务项目,以学校、班级或团队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环境保护、打扫卫生、扶贫助困等公益劳动,鼓励学生定期参加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培育劳动文化。学校将劳动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地方发展史、行业发展史、学校发展史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和素材,用身边事、身边人增强劳动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组织开展新时代劳动榜样进校园活动,让师生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
(三)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课程师资队伍。
1.专职教师。设立专职劳动教师岗位,负责劳动教育的课程规划、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2.兼职教师。学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专家或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学校劳动课程校外兼职教师,充实劳动课程的师资力量。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劳动课程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组 长:郑 鹏
副组长:刘洪伟 张 良 吴海军 张慧燕 颜 波
成 员:校务会成员、年级主任、专兼职劳动教师、班主任。
(二)经费保障
加大劳动课程经费投入,保障劳动课程所需的场地、设备、材料等硬件设施的购置和维护。
(三)安全保障
加强劳动课程的安全管理,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对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安全与健康。
四、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多元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评价。
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将具体劳动内容、过程和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并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参考。
五、监督与评估
为确保劳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执行,学校将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提升劳动课程的落实力度。劳动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劳动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