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邹城市 > 邹城市第十中学 > 学校概况 > 规章制度

邹城市第十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发布日期:2025-05-28 16:37 信息来源:邹城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邹城市第十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第五十条 学校建立健全教研组教育教学基层管理机制。

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检查、监测、指导本教研组教师的教学工作。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活动,贯彻落实教学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定期向学校教学工作管理部门汇报学科教学工作。

      第五十一条 各班级设班主任,以正面管教育人理念引领,实施全员全科全程育人,开展好班级管理团支部及少先队阵地建设等工作。

      班主任要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群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营造班级育人环境,使班集体逐渐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公认的行为准则,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有关集体性活动。

      团支部组织开展好主题团日活动;辅导员要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组织队员开展好中、小队活动、周队日活动;完善争章过程,量化争章结果;配合大队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第五十二条【德育管理】学校坚持全员德育原则,实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德育活动过程。

      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行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自觉履行相应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国旗法》,严格执行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和国旗下讲话制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知法、明法、守法、护法意识和行为。

      学校建立(利用)德育、科普、法制等各类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学校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建设,不断深化学校“大健康”教育品牌。

      第五十三条【课程体系】学校贯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实施教育教学,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体功能,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统一征订和使用规定教材,不组织推荐购买未经审查的教育用书和教辅材料。

      第五十四条【教学管理】学校统筹国家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课程标准设置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细化过程管理,建立建全落实督查机制,严把备、教、辅、批、评等教学环节;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调研制度,密切关注常态课堂的质量,针对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调研活动,强化日常教学管理的指导功能。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执行“三表”,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小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严格按课程标准落实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确保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学生平均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平均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严格贯彻上级的减负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十五条【课堂管理】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明确课改要求,并灵活运用课改理念,积极主动地改造我们的传统课堂,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改革策略,打造更加高效精彩的课堂。制定并实施《第十中学新课改评价标准》。通过“教”的文化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学”的文化,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作为现代人的文化程度和作为信息社会成员的文化含量获得自我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打造“智慧”校园。

      第五十六条【体育与卫生】学校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规定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入推进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在校体育锻炼,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定期举办运动会或体育节活动,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做好校园足球、篮球等活动开展,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和《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的规定,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以及组织学校体育工作自评,及时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学校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建立卫生保健室,健全学校卫生保健制度,改善学校卫生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学生近视率。预防传染病、常见病及食物中毒。在校园内实施禁烟。学校定期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师生健康档案。

      第五十七条【科学与艺术】学校认真落实科学、艺术课程,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至少能参加一个社团,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定期在主题月中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五十八条【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

      第五十九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兼)职教师开展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辅以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同时通过面询、热线电话、心语信箱等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重点解决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过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烦恼等困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十条【特殊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辅导。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指导他们认识一些基本的学习常规,努力学会遵守学习常规,能接受常规的约束有效地参与学习,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第六十一条【教育科研】学校营造民主、自由、科学的研究氛围,构建对话、合作、反思、共享的研修文化,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学校设立了教科室,统筹协调负责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工作,研修时间保障。学校通过激励机制来培养教师学习能力,发展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梯队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教师对自己工作和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