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课标为核心,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和教育科研为保障,聚焦“减负提质”,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通过精细化管理、强化教学常规、深化课堂改革、优化师资培养、完善质量监控,实现“三个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质量评价方式),构建具有四中特色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二、工作目标
1. 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 教学质量提升:七、八年级巩固基础,九年级中考成绩进位争先
3. 课堂改革深化:构建“四精课堂”(精准目标、精细过程、精彩互动、精致反馈)
4. 教师专业发展:青年教师达标率100%,骨干教师占比提升20%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文件,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
3.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一批有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共同提高。
(二)精细化管理教学常规
1.认真备课。(1)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推行“三备两研”模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每周五下午)、个性优化、教学反思。集体研讨之前,各任课教师要先个人备课,在此基础上同学科任课教师每周周五下午保证一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做到教学进度、目标和练习辅导的同步,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期间要做中心发言,其他老师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定稿。(2)备课应达到的标准为:备教材要融会贯通、备学生要了如指掌、备方法要灵活多样、备实验要准确熟练、备提问要发人深思、备板书要提纲挈领、备练习要举一反三、备作业要难易得当、备教案要详略得体、备语言要言简意赅。每节课后能写好教学反思。教导处实行周抽查月检查制。(3)规范教案撰写。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要做到“一课一案”,并且有超前一周的备课量。(4)严格落实教师教案的抽查和检查制度。教导处协同各级部对教师教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其检查形式要多样,既要看教案,也要亲临课堂查落实。青年教师要求写详细的教案,课后反思不少于教案总数的2/3,骨干教师要有1/2创新设计。
2.认真上课。努力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做到密度高、优质、高效,教学体现基础扎实,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课堂上进程的推进,一定要做到“依学情而动”,整个进程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状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一定要让学生广泛充分的动脑、动手。落实“90-90”原则,确保课堂内90%的学生掌握90%的课堂内容。建立“四维听课评价”: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技术融合度/思维提升度。
3.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1)要有选择地布置作业,作业分量和难度要适当,不使用现成的练习册或习题集进行不加选择的布置作业。作业数量要有弹性,分必做与选做,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杜绝把作业作为处罚学生的手段。(2)对学生练习、作业的批改,做到及时、细致,使用好作业批改记录,记录好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重视讲评,提高练习课质量。批改的符号要规范、清楚明白,批改文字要工整、端正。发现学生作业中的独特见解,要表扬鼓励并有激励性评语。(3)提倡教师、学生做错题笔记,即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认真分析及时讲评;教师对学困生要坚持面批,并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
1.毕业班提质行动。本学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期,各学科、各年级要根据学校整体安排,制定方案,稳步推进,落实好毕业学科的阶段考试制度,各教研组安排好阶段考试的命题工作,教导处积极配合,做好每次考试的安排,年级组织好阅卷及成绩分析,及时发现教学中好的做法加以推广,发现存在的问题剖析根源加以改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探讨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课堂抓主流,课外抓辅导”的做法,加大培优补弱力度,因人而异,讲求实效,确保八年级学考及毕业年级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2.校本教研升级。强化学科组织建设,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走一条“教学、科研一体化”道路,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生存、求发展。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教研、科研有机融合,透过课堂教学实践构成一些典型性、普遍性、现实性的问题加以探索和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用心制订好各组的课题计划和活动计划,做到有准备、有主题、有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问题驱动式”教研:教学问题征集、确定主题、课例研究、形成策略、推广应用,在深层次上开展教学研究、教改试验,实现教师人人有研究的课题。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监测反馈机制。建立“四级质量分析”:教师--错题归因分析、备课组--知识点弱项、年级组--学科均衡度、学校--教学质量预警。
四、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
2. 制度保障: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修订《教学绩效考核办法》
3. 资源保障:大力加强教师培训与数字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