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汶上县 > 汶上县第一中学 > 学校概况 > 规章制度

汶上县第一中学教学管理制度

发布日期:2025-05-29 09:22 信息来源:汶上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为充分发挥课堂人才培养主渠道和主阵地功能,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

1.切实按照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设置各年级课程。

2.切实按照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认真安排各学科的课时。

3.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用早读课、活动课、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补课。

4.建立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二、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管理。

1.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应定期组织老师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师应在开学初,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研室要求,制定好教学进度,并交年级部、教务处分别存档。

3.在教学时,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随意增删教学内容。

4.学校应对教师是否按教学进度和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有相应的检查措施。

三、重视教学基本环节,抓好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

(一)备课

1.教师应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掌握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掌握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包括已学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习惯等),根据其差异程度,进行认真备课。

3.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要规范,教案内容须齐全(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教学后记等),能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推荐交流优秀教案。

4.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做到集体备课制度化(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应有记录。

(二)上课

1.任课教师应认真学习并切实执行有关学科教学的文件。

2.任课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将思想教育自然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板书条理清晰,文字端正规范,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4.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学校应健全、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课的观摩活动。

6.学校和任课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听取家长、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

(三)作业布置和批改

1.按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

2.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不得随意超出规定的作业量。

3.对学生的作业应有基本规范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规范习惯。

4.认真及时地批阅学生作业,对作业中错误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作讲评,并根据作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计划。

5.学校对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作业的批改质量应有相应的检查制度,绝不允许学生为教师代批作业。

(四)预习与复习

1.要求学生预习复习应有明确的指导要求,并写入教案。

2.对学生预习复习应重在指导,预、复习所用时间应计入学习的作业量。

3.各科复习课应列入教学计划,并写好教案(包括单元、阶段、学期、学年等复习)。

(五)选修课和活动课

1.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予充分重视,并切实改进,以保证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

2.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各年级开设,学校应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予以落实。

3.积极开展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组建选修课和活动课教研组,学校要有分管领导负责管理和指导。

4.积极创造条件,本着“全员参加,自主活动”的原则,“开足、开好”活动课,《活动记录卡》要做到一人一卡,并有完整的记录,认真组织好对所选课程的考查。

5.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社区互助合作的实践活动课程。

四、教学质量管理

(一)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

1.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

2.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审美教育等方面。

3.逐步建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估标准。

(二)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

1.建立考试、考查、命题质量的检查制度

(三)建立教学质量的分析制度

1.建立学校对各学科质量和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度。

2.各教研组(备课组)要定期分析教学状况,并积极认真地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

3.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状况及结果,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的控制方法

1.教学质量的控制目标应贯彻加强基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等素质教育的要求。

2.建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办法,并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促使其良性发展。

3.不能将学生成绩按名次张榜公布,不能将学生的升学率、班级名次作为教师奖惩的唯一标准,重视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管理

(一)考核实施

1.各学科考查以日常考查为主,阶段性和总结性考查各学科每学期不超过两次。

2.按有关规定组织各级各类考试(考查)的实施。

(二)命题要求和考核目标

1.建立考试命题的审批制度。

2.加强命题研究,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不出怪题和偏题,试题难易适度,试题内容与考试时间相当,并适当留有余地。

3.力求命题科学化,试题应侧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除书面考试外,要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核。

(三)考核结果分析与讲评

1.将试题分析与讲评列入课时计划,分析要符合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讲评要以表扬为主,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到等第制与分数制结合。

六、教学研究管理

1.根据“教研组工作和组长职责”相关规定的要求,认真抓好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总结工作。

2.健全教研组活动制度,按优秀教研组的要求加强教研组建设,认真填写“教研组活动记录”。

3.建立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对新教师应配备带教教师,每年学校应组织以教法研究为目的的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4.加强备课活动,积极开展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学习理论等集体活动,认真参加业务进修。

5.学校每学期应至少组织一次教学经验交流及有关学术研讨等活动。

6.增强科研意识,校级领导应有专人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