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邹城市 > 邹城市凫山小学 > 教育教学 > 教研信息

邹城市凫山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2024—2025学年)

发布日期:2025-05-29 12:03 信息来源:邹城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现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2024—2025学年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教研、科研、师训一体化的原则,以教学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常规为规范,确立“立足课堂抓质量,加强主题教研出成效”的工作目标,提高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全面发展,持续提升我校教学质量。

二、校本教研目标

1.以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重点,形成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2.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转变教师的研究理念和行为,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为目标。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促进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4.以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在专业引领上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激发教师自我研修的内驱力,让每个教师都能得到发展,更要让发展意识强,发展潜能大的教师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校本教研具体思路

(一)分层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将全校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水平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处在初级阶段的教师。第二梯队:合格教师—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和经验的老师。第三梯队:校级骨干教师—能在本学科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教师。第四梯队:首席教师—在邹城市及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每一个梯队都是向上级梯队培养人才的摇篮,从教研组到学校为这些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不同的梯队学校给予不同的待遇。充分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为凫小打造一批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每位教师找准自己的发展点。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质量提高,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科知识之外的综合专业素质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四个梯队教师的培养方向:

1.首席教师:善研究,善指导,引领人。承担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研究的能力;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有较高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教研组中起到学科引路人的作用。

2.骨干教师:会研究,会指导,组织人。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进行各种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带领组员共同探讨课题研究。

3.合格教师:参与研究,善于合作。能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每学期有经验总结;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青年教师:学会研究,努力领会。积极参与教研组各项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二)科研促教研

教研过程向科研过程提升,促进教师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使广大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成为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将小课题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可以是一个人的课题,几个人的,一个组的课题,各个学科以课题为引领,全面提升老师的教科研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

为使我校的校本研究与新课标、新教材相适应,使其成为推动我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学校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教研的氛围,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经过对原有的教研组运行机制的反思,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基本目标,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1.建立教研组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一次教学工作例会,每月组织一次教研组长联席会议,共同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校本教研的经验,探讨教学先进方法,分享各组校本教研的成果。

2.建立学科教研活动制度——每月至少有两次学科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题化、课题化,做到“四定”:定时间、定主题、定主讲人、定形式。

3.建立激励制度——以教研组、集体备课组为单位,每个学期进行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评选。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参评活动,如青年教师的学习汇报、课堂教学大赛、优秀教案(活动)设计、校本研修先进个人等,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促进每位教师能说、会写、善评、敢想。把教育教学成果、成绩作为评先树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4.建立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优先制和考评制——外出听课、学习、参观、培训等活动组长优先考虑。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由校长室、教务处、年级组、组员分别对组长进行综合评价,按综合评价结果对组长给与肯定。

(四)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校一直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专门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校成立分学科、分学段的的青年学习小组,定期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交流、研讨。利用校内的骨干教师、名师以及外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学校的青蓝工程“一帮一 结对子”、教研组管理进行平时的帮扶工作。

1.“双新”理念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为使“双新”理念培训能抓实、抓深、抓活、抓新,学校将引导教师踊跃参与“阅读悦读”活动,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了阅读档案。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读书计划,有读书心得。同时要求每学期有不少于5000字的理论笔,促使新理念在研读中提升。

2.课程培训与案例培训相结合——指明教师自我前进的方向。课程培训关键在于日常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因此,学校将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急切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目的,学校、教研组紧密围绕课题、主题这一突破口,充分利用远程研修网络、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资源共享交流的教研活动。真正实现“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真谛。

3.加强新进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新进教师快速成长。近几年我校新教师增多,他们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一现状,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指导工作。

4.加强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教师作为汉字书写学生的示范、引领,必定影响学生。因此,我校一直以来坚持老师“三字一话”基本功的培训工作,规范教师授课、批改作业、写评语等的书写要求。坚持硬笔字、粉笔字的书写练习。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1.校内专题研讨

借助校内的常规教研活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全方位的教学研讨活动,达到专业引领、激发自主研修的内驱力,促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教研组、学科组确定研讨主题,教师分头探索、实践、研究,然后集中研讨形成共识。要严格按照研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等环节进行,要全员参与,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在理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形成校内教师间自主研课的浓厚氛围。     

2.示范引领

学校结合“青蓝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各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示范课或讲座。

3.课题研究

学校提出“人人参与科研”的要求。积极申报各类各级的课题,并将是否参与或主持教育科研项目作为教师晋级的一项重要指标。以课题为中心,建立集体合作的研究目标:根据教学实际,把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在备课组内以课题为龙头,收纳全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推动教研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使教师整体研究水平逐一提高。学校各学科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以学校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组,由教研组长负责,分管领导主抓、指导,不定期的请教研员来指导工作。

4.师徒结对

学校启动青蓝工程,实施“师徒结对”帮扶制度,在各教研组内实行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信息技术、网络知识丰富,相互传经送宝,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5.三级集中培训

抓好外出、学校、教研组三级培训机制,以参与、组织教研活动为载体,根据教师需求及各学科先进的教学理念主题为内容,开展和参与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学科组每学期开展不少于8次的教研活动,进行分层次、分梯队培训,根据不同梯队教师教师的需求开展、参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研活动。

五、校本教研管理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领导机构。建立以田祥迁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周艳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学科组长为组员的多级管理网络,共同参与校本教研工作,深入课堂调查、研究、指导,为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每个领导分管一个教研组,主抓教研组建设及校本教研工作。将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将教师的个人成长作为中心工作。加强对各教研组的调控、管理工作。每个教研组由相应的领导负责,领导要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参与各组的教研活动。指导各科任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等教研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各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各司其职,高节奏、高效率地推进教研工作。教研组要精心搜集信息,汇编成资料,供广大教师学习,并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组织好课改专题研究,完善研究组织网络,形成课改研究制度;组织完成好集体备课工作,认真总结校本教研工作经验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