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劳动教育活动报告
一、学期劳动教育目标与计划
本学期,我校围绕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以“培养劳动习惯、塑造劳动品格、提升劳动技能”为核心目标,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系统劳动教育计划。低年级聚焦个人生活自理与班级基础劳动,中高年级侧重校园服务、家庭劳动实践及简单生产劳动体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二、劳动教育活动实施情况
(一)校内劳动实践
1. 班级劳动岗:各班设立“卫生管理员”“绿植养护员”“图书整理员”等岗位,学生每周轮岗实践。如一年级学生通过整理书包、摆放桌椅,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五年级学生负责班级卫生死角清洁,增强责任意识。
2. 校园劳动日:每月开展一次全校性“校园劳动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公共区域清洁、花坛杂草清除、垃圾分类宣传等工作。学生们手持清洁工具,分工协作,在劳动中感受维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性。
3. 劳动技能课:开设手工制作、种植养护、生活小窍门等课程。例如,在种植课程中,三、四年级学生在校园种植园亲手播种蔬菜种子,定期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收获时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
(二)家庭劳动实践
1. 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按年级分层布置任务。低年级学生完成整理衣物、清洗餐具等基础劳动;中高年级承担买菜做饭、照顾宠物等稍复杂任务。鼓励家长拍摄劳动视频或照片,通过班级群分享,形成家校共育氛围。
2. 开展“家庭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根据学生在家劳动表现,每月评选出优秀学生,颁发奖状,激发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
(三)社会劳动体验
1. 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如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宣传环保知识。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感。
2. 与周边农场合作,开展“小小农夫”实践活动。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学习翻土、插秧,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粮食来之不易。
三、劳动教育成果
(一)学生成长方面
1. 劳动技能显著提升,90%以上学生能熟练完成对应年级的劳动任务,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2. 劳动观念得以转变,学生从被动劳动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显著提高,在班级和校园劳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3. 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促进了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部分学生在种植观察日记、劳动主题绘画比赛中表现出色。
(二)家校社协同方面
1. 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提高,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劳动任务,主动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形成良好的 家庭教育 氛围。
2. 与社区、农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劳动体验平台。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 部分劳动课程资源不足,如手工制作材料种类有限,种植园工具数量难以满足全员需求。
2. 个别学生劳动积极性不高,存在敷衍了事现象,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存在差异。
3.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量化指标,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劳动表现。
(二)改进措施
1. 加大资源投入,采购丰富的劳动课程材料和工具,同时鼓励师生自制教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2. 加强家校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劳动教育讲座,分享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进行一对一引导,激发其劳动兴趣。
3. 优化评价体系,制定包含劳动态度、技能水平、成果质量等维度的量化评价标准,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全面客观地反馈学生劳动情况。
五、未来工作计划
1. 开发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文化,打造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校园微农场运营等特色课程。
2. 深化家校社合作,邀请家长、社区工作者参与劳动课程设计与指导,拓展更多社会实践基地。
3.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专题研讨与学习活动。
本学期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我校将持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微山县实验小学
202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