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附属中学2024年度工作总结
2024年以来,在市教育局党组的关怀领导下,校领导班子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走在前,开新局,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实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紧紧围绕创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现代名校、建设“大而强、精而美”大附中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智慧阅读示范校”等荣誉。
思想领航开胜景,理念铸梦启新程。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建“一核引领、多元共融、协同治理”的党建体系,实施“教师+党员”双培计划,通过“五带头三模范”行动,引领教师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学校荣获“市直教育系统模范窗口”称号,五人入选“发现榜样”名单,多位教师获得优秀党课奖、优秀红色故事奖,成功打造“五星级”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推进清廉单元建设“六个一”活动,持续深化清廉学校建设。构筑“一体两翼”的办学蓝图,坚定学校儒雅文化办学特色,以“儒雅文化+科学教育”的办学方案为济宁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聚智汇力强治理,齐心奋进铸辉煌。民主决策落地有声,第六届“双代会”顺利召开,经热烈讨论,敲定《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讨论稿)》等重要制度,夯实学校发展根基。干部队伍建设焕发新活力。通过精心组织中层干部竞聘调整,优化“雁阵”梯队,让管理团队更具战斗力,高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以教育家精神和儒雅文化为引领,开展“智慧讲堂”等多样活动,提升教师素养。我校“1+3+X”单元教学理念下的“三段四主六环”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济宁市优秀课堂教学模式,4项课题成功立项省市级课题。1位教师获评山东省优秀教师,3位老师获山东省实验教学说课优秀案例,9位教师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4位教师获省级“优课”,4组教师“优课”团队获济宁市“优课”,8位教师被选聘为市级兼职教研员,还有43位教师被评选为附中第六届名师、骨干教师。这些成绩是教师努力的勋章,更是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
科技教育绽芳华,优质育人谱新篇。我们全力推进科学教育,创新推行“三体”驱动新策略,借校园科技节、与市科技馆馆校合作,让科学氛围满溢校园。同学们在科技竞赛中摘金夺银,周俊然、丁钰函等同学屡获佳绩,学校也在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荣获优秀参赛学校称号,彰显科技教育实力。育人层面,我们构建“一体两翼三段六维”防欺凌管理模式,成功经验登上《中国教师报》,学校获评“济宁市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试点校”等荣誉,田璐老师在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夺冠,尽显育人成效。校园建设也加大力度,翻新操场、升级文化设施、完善安全与教学设备、优化食堂服务、解决排水难题,全方位为师生打造安心舒适的校园环境。
多元教育破内卷,全人培育启新程。秉持“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塑造和品格的铸就”的理念, 我们积极推动德育与艺术、体育的深度融合。在市第十二届学校艺术节,46个奖项见证了学生们的艺术才情;年度“体育嘉年华”和各类体育赛事中,同学们在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赛场奋力拼搏,屡获佳绩,高新校区舞蹈登上山东卫视少儿春晚。这些成绩,让学生在多元领域发光发热,远离学业内卷。家校合作是破内卷的关键一环。我们搭建“1 - 5 - 1”立体化家校共育网络,打造家校共育导师等“四支队伍”。通过家长进校园、教师家访等活动,让家长从多维度关注孩子成长,有效缓解家长焦虑,为破除教育内卷提供强大外部支持,学校获评“济宁市家庭教育基地”。我们还尤为重视校园人文关怀,魅力巾帼艺绽风采活动、冬季健身活动丰富教职工生活,退休教职工荣休仪式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走访慰问离退休老教师和军属传递温暖。这些活动让校园充满温情,让师生在紧张的教育节奏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挣脱内卷的压抑。
儒雅教育绽芳华,开放交流促发展。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始终秉持“儒雅教育”理念,坚持开门办学宗旨,积极搭建交流桥梁,探索教育无限可能。精心组织参观活动,全方位展示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成果。承办的全省专项课题成果推介会,吸引500余人参会;“全国名校长工作室”揭牌仪式,汇聚650余位领导专家共襄盛举。与省内外学校交流活动。菏泽、东莞、河北等地教育同仁来访,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鲁喀百校牵手”活动中,我校与英吉沙县济英学校结对,60名骨干教师到校交流,为两地教育合作添砖加瓦。此外,我校承担云南省“国培计划”项目,200名教育同仁前来参观学习,共享智慧教学经验。这些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儒雅教育”的品牌力与影响力。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教育事业迈向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到:“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市委书记温金荣提出“人人都是奋斗者,个个当好实干家”的要求,济宁学院附中将以实干为荣,锚定质量目标不放松,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以“走在前”的格局、“勇争先”的锐气,为济宁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王远 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