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2025年度德育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感、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工作重点
(一)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邀请老党员或优秀教师讲述党史故事,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感情。组织“我心中的英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先辈事迹,树立远大理想。举办“童心向党”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成就,增强爱党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启动“核心价值观小标兵”评选活动,每月评选一次,树立榜样。举办“核心价值观”主题绘画展览,展示学生作品,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榜样示范和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安排经典诵读时间,由语文老师指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组织“经典诵读”比赛,评选优秀班级和个人,展示诵读成果。
结合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开展主题班会,分享传统节日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传统手工艺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教学,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传统节日和手工艺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四)生态文明教育
启动“垃圾分类小能手”活动,每班设立垃圾分类监督员,引导学生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开展“环保小卫士”主题班会,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举办“校园环保创意大赛”,鼓励学生设计环保标志或提出环保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创新能力。组织“环保社区行”活动,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生态文明素养。
(五)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安排心理健康课,由专职心理教师授课,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启动“心理健康月”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举办“心灵驿站”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享心理困扰,学会自我调节。开展“心理绘画”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绘画释放情绪,提升心理素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课程和活动,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六)行为规范教育
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组织“行为规范第一课”,由班主任讲解行为规范要求,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开展“文明礼仪小明星”评选活动,每周评选一次,树立榜样。举办“行为规范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巩固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
通过常规检查和榜样示范,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七)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审美情趣。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定期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德育渗透研讨活动,分享经验,提升教师德育意识。让德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
(八)主题教育活动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主题月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结合“世界读书日”,举办“书香校园”读书分享会,营造读书氛围。国庆节期间,开展“我爱祖国”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绘画展览等,激发爱国热情。通过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提升综合素质。
(九)班级管理与团队建设
加强班级管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通过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举办“优秀班集体”评选活动,展示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组织少先队干部培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团队活动中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班级文化和少先队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十)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公益行动”等,让学生走进社区,关爱他人。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十一)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通过校园景观、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布置等,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校园生活。
(十二)家校合作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讲座,邀请专家分享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开展“家访月”活动,班主任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情况,增强家校互动。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家校合作,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十三)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选拔、培养和考核,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班主任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学科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组织学科教师参加德育培训,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打印
打印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