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7381606177/2025-0112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组配分类 征集反馈与草案解读
成文日期 2025-06-16 失效日期
有效性

关于对《关于推动全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6-16 信息来源: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议精神,市农业农村局起草了《关于推动全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建议,请于2025年7月4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的方式反馈我局。(注明:联系人、单位、联系方式):

一、将意见建议发送至:nyjcyhk@ji.shandong.com。

二、通过信函方式寄送至市农业农村局。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省运会指挥中心。邮编:272000

反馈时间截止至2025年7月4日。

联系电话:0537-2076076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6日


关于推动全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实  施  方  案

(征求意见稿)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勇争先”使命担当,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加快农业农村资源开发,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集群,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到2027年,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二、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一)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土特产”资源,壮大金乡大蒜、邹城食用菌、微山渔湖产品、泗水甘薯、嘉祥豆种、梁山肉牛等特色产业。围绕粮油、蔬菜、畜牧、水产品等产业,持续实施农业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布局、链条化发展。市县梯次编制乡村特色产业目录和规划,集聚要素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构建“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格局。到2027年,打造产值过2亿元专业镇30个、产值超3000万元专业村45个,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0个。(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入推进现代种业振兴。加快农业领域技术攻关,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持续组织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鉴定利用、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等领域的科研攻关。统筹推进良繁基地、制种大县、品种试验基地、展示评价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加强鲁西黄牛、济宁青山羊、微山麻鸭、汶上芦花鸡等优良本土品种培育,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依托兖州、嘉祥、汶上3个国家种业大县,打造全国一流种业基地,重点突破大豆、小麦、大蒜种业新品种选育,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良种繁育面积保持在70万亩以上。到2027年,培育省内优良新品种8个以上,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省级以上畜禽核心育种场达到6个。(市科技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传统优势产品设施升级改造。聚焦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区,整县、整乡推进老旧低效设施改造,升级配套自动调控设备、智能作业装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能效率。积极争取实施高效特色设施农业项目。推进畜禽养殖工厂化改造,稳定生猪产能,拓展家禽、肉羊、肉牛产能,加快畜牧设施养殖向高效集约型升级。推进工厂化高效设施渔业发展,加快建设工厂化养殖车间,配套智能化精准作业设备、水处理系统等。强化农业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利用林下立体空间发展林禽、林药、林菜等产业,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实施数字农业创新突破行动,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到2027年,全市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林下经济面积达15万亩,培育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2个、智慧农业应用场景10个。(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实施农业产业链“十百千”扩容提质工程,储备建设一批产业融合重点项目。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发展理念,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拓展经营范围,拉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招引强链补链延链优势企业,形成优质企业发展雁阵。到2027年,全市建成十亿级产业链8个、百亿级产业链2个、千亿级产业链1个。(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精准防治等绿色技术。推动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深入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加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强化“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管理。到2027年,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保持在96%、9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市城市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六)推进多环节增值。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其他经营主体一体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着力培优培强一批领军企业,每年新升归纳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质量效益。支持大型农业企业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多次增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到2027年,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0家,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加工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资源集聚、要素集中,支持产粮大县、畜牧大县、渔业大县分类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跨区县共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产地下沉。建设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就业容量大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集聚区。到2027年,年营收过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过十亿20家、过亿元200家,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多元化开发。深化农业领域产学研融合。推进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资源互补,推动农业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特色产业链,培强做大特色食品企业,引导加工企业开发休闲食品、冷链食品、功能食品、航天食品、宠物食品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畅销产品。(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九)丰富休闲农业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积极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农家乐、健康养生、乡村体育等业态,推出一批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推介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深挖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到2027年,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积极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丰富乡村生活体验新场景,培育旅游民宿集聚区,推动旅游民宿集中规模连片发展,拓展乡村旅游业发展空间。以根植于民间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为根基,以传统节气节日、特色节会活动和现代新兴节日为依托,策划举办2025“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打造体育旅游特色乡村,推动体育赛事与特色农产品展销、农耕采摘、特色民宿、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到2027年,培育一批标杆式旅游乡村,积极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市商务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陶土、编织、雕刻等特色手工技艺,大力培育非遗传承人、从业者。以乡村为中心,开展文艺演出、才艺展示、群众歌咏展演等乡村趣味活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在重大节会期间举办“好礼济宁”精品展,办好“运河大集”系列活动,为群众打造精神文化生活好去处。开展“好礼济宁”文化创意产品大赛,打造“一县一IP”区域公共品牌。依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农遗文化、黄河文化,开发乡村文化研学实践课程,鼓励学校开展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研学实践活动。开展乡村戏剧、歌舞、风情、婚俗等文化服务。举办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多维度展示乡村文化产业新成果。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支持开展有良好群众基础的赛事活动。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举办新年登高、农民丰收节、户外露营等“三农”特色突出的乡村主题节庆赛事活动。到2027年,每年培育60名齐鲁乡村振兴人才、3-5名济宁手造工匠,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积极发展乡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十二)加强乡村商贸流通。促进城乡经济联系,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确保乡镇商贸中心全覆盖。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强化资金保障,对符合要求的冷链项目积极争取专项债、中央预算、省预算等资金支持。在优势设施农业主产区,依托现有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改扩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配备移动冷库(冷箱)等产品,拓展中转集散、分拨配送、冷链物流服务。持续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金乡、微山主辅片区增量项目落地。引导快递物流企业在县域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乡村建立中转站、服务站,构建县乡村三级仓储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实施快递助力农产品进城工程,促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供销系统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提质行动,引导系统流通骨干企业下沉网络,优化流通设施布局。到2027年,行政村便民店实现全覆盖,农产品寄递量过500万件的县(市、区)达到7个,稳定运行100条农村客货邮线路。(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积极发展电商产业。推动引导系统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支持农村商店与农村综合服务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多站合一、一网多用。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推动商超、电商平台等于主产区建立对接机制。支持各县市区培育电商物流专业村镇,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行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万企出海鲁贸全球”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拓展农产品出口新增量。到2027年,全市农村电商培训30场。(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高水平打造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根据需要举办公司。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烘干晾晒、冷藏保鲜、维修车间、机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持续深化“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增效。到2027年,打造一批现代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拓展农村生活服务。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基本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服务业的建设和运营,满足农村多元化服务消费需求。鼓励供销系统直营网点承接各类综合赋能服务。(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六)加强统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摆上重要议程,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统筹协调,做好运行监测,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同频共振、合力推动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要定期会商重大事项,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扶持支持力度,及时解决乡村富民产业发展问题。要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十七)推动片区建设提质增效。坚持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为抓手,加快打造运河、泗河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坚持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坚持因村因地而宜,坚持群众增收导向,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培育带动农民直接受益、直接增收的小微富民产业,切实将片区打造成乡村富民产业发展集聚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十八)强化要素保障。落实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实施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特色种植六大优势区贷款贴息政策。用好相关行业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支持乡村富民产业加快发展。落实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补助政策,吸引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富民产业。科学拟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方案,分级分类保障乡村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乡村富民产业加大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为乡村富民产业量身定做专属信贷产品。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更好满足农户“短、小、频、急”资金需求,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大力培养乡村富民产业带头人。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深化发展计划,积极开展“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以多元化方式招引企业家、投资者、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年轻创业者等返乡入乡创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企业、田间地头开展定点科技帮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完善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市分行、济宁金融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抓好引领带动。全方位打造农业品牌。以“济宁礼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1+14”品牌矩阵,积极申报“好品山东”品牌,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扎实推动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着力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大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指导优质农产品开展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推广“齐鲁农超”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积极参加港澳山东周、新加坡—山东周等重大经贸活动,推动产业与市场高效对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组织市级媒体对诚信经营、理性消费、依法维权等主题开展深度报道,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文字版:《关于推动全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x
PDF版:《关于推动全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