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体高中特色化办学与多样化发展——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专项发展计划及完成情况
多年来,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一直坚持以艺体教育特色办学为引领,通过课程开发、队伍建设、资源融通等方式撬动高中育人方式转变。连续多年,学校被济宁市教育局授予“艺体教育先进集体”,并命名为“济宁市特色普通高中”。
一、构建美育新格局,实现特色办学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发生了静悄悄的转变,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内容,突出肯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所以艺体教育见长的特色普通高中,济宁学院附高在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突破了一系列瓶颈和挑战,协调和平衡好了各类关系,实践了“美的教育,美的人生”办学特色。
1.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转变
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依托学校特色的课程。学校结合多年的历史积淀及艺体教育经验,构建了艺体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了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的转变。
学校的特色是艺体教育,如何挖掘艺体教育的育人价值是学校特色发展初期的突破点,而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则是特色发展的着力点。一方面,学校从政策、机制和软硬件建设方面营造校园浓郁的艺术氛围,并从学生、教师两个层面推动普艺相互融合,从艺术课程专业化角度深人探索,从“技”与“道”两个层面提升全体师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营造“美的教育,美的人生”的文化场域。另一方面,运用“大艺术”思维,将美的的概念扩展至整个校园。学校新校区设音乐楼、美术书法馆、体育馆等功能区,利用社团活动,每周开设不同课时的音乐、美术、书法和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让专业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让非艺体学生有充分选择和尝试的机会。在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借助艺术的特点,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走向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让师生在不同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合作,在合作中生成,培养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生。近年来,学校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与研究”成功结题;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济宁特色‘非遗’美术元素的传承美育体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艺体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平衡
艺体特长学生不仅要学习大量的艺体专业课程,同时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普通高中的所有学科课程。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到艺体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兼顾平衡,是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
在课程内容和实施方面,对高中三年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和研究。比如在高一年级开展“初高中衔接课程”研究;在高二年级针对“六选三”的选课背景,开展合格考和等级考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因为高三学生要参加艺考,开展高三年级“班级教学动态管理”下的合班课程教学研究。不同班级的学生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外,教学方式也不同,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化实施。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90后”青年教师刘雯雯就是学校艺体课程与学科课程平衡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在加强体育训练同时,学校将他们纳入导师制兴趣小组,并每周作为重点学生加强学科培,由资深教师一对一的对其进行跟踪、帮扶,到高三后半段,各科老师对两位同学的试卷和作业面批面改,全批全改;专业方面为两位同学制定了针对性训练计划,经过科学、系统、合理的训练。
3.办学开放与开放办学的协同
新形势下,我们办学开发,学校在已有艺体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升学之路,开辟了定向军士培养、出国留学等发展道路。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滨州职业学院等省内外高校洽谈合作,实现了高校与高中的合作交流,确定了国际生合作培养方案,为学生培养、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路径。同时开启了学校与高校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开放办学则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内外循环式发展理念,主要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各类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去”,让艺体学习成果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近年来,我校学生足球、乒乓球等团体体育项目均稳居济宁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基于改革新形势,探索未来发展新方向
今年,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印发了《山东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校考高校应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进一步提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面临新形势艺术特色高中要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积极探索艺考新形势下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齐头并进。
面临艺考改革新形势,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学生文化课和艺术专业课双向发展的优势,也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的新情况。在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上,需要更加系统地思考和统筹,对课程进行整体再设计、再优化,让课程更加精进,更符合艺考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持续推进强化管理活动,坚持钉钉子精神,行政值班常态化,年级部值班精准化,学生会管理自主化,班主任跟班跟寝,任课教师跟晨读,全体教职员工晚自习进教室坐班陪学,形成全员育人导师制和24小时无缝隙管理体系。
三、定位多样化发展,开启特色教育新征程
展望未来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之路定是面向未来的改革之路。
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始终瞄准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我们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驱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开发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配套信息管理系统,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坚持探索落实生涯教育和创新“全员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办好思政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收获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走聚焦内涵的高品质特色发展之路。我们会继续以艺体为特色,完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兼顾各类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我们还会以全环境育人为驱动,推动学校高品质内涵式发展。
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一个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综合性动态变化过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阶段性和情境性。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多样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如何更好推进,是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反复叩问和思索的问题。我们将持续构建基于政府导向、学校内生发展和社会协同联动的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共同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障,为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将着力打造全环境育人体系,在管理机制、课程建设、师资保障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