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初级中学 2025-2026 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初级中学 2025-2026 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最新教育方针为指引,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 "五育融合" 与 "数字化转型" 双轮驱动。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推动学校教育向内涵式、高品质发展转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总体目标
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为基准,构建 "安全筑基、教学提质、文化铸魂" 的发展格局。深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品格教育实施路径,打造智慧高效课堂;以绿色校园建设为抓手,凸显办学特色,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健全人格的实初学子,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党建工作
深化理论武装,构建 "线上 + 线下" 学习体系,依托 "三会一课"、主题教育等载体,学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党组织。
强化队伍建设,实施 "党员名师工程",建立党员与青年教师结对培养机制,提升领导班子战略谋划能力和执行效能。
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设立 "党员先锋岗",在课堂改革、德育创新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完善党员发展机制,注重在骨干教师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探索党建品牌创建,结合学校实际打造 "红色领航・育人为本" 特色项目,形成可复制的党建工作模式。
(二)德育工作
加强团队建设
创新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形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组织凝聚力。
构建 "校园文化节 + 主题月活动" 体系,丰富文体活动内容,培育学生审美素养。
深化班级治理
推进 "自主管理 + 导师引领" 班级模式,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促进优良班风形成。
开展 "一班一品" 文化建设,通过班级公约制定、特色活动设计等培育班级精神。
强化师德建设
实施 "师德师风提升工程",开展典型案例研讨、师德承诺等活动,建立师德档案。
严禁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等行为,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核心指标。
优化班主任队伍
建立 "分层培训 + 专题研修" 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等技能培训。
完善班主任考核机制,将育人成效与评优评先、绩效分配挂钩。
健全德育体系
构建 "全员、全程、全方位" 育人格局,落实 "首遇负责制",推动学科德育渗透。
新增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建立 "筛查 - 干预 - 跟踪" 机制,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深化校园足球文化育人功能,将体育精神培育融入德育全过程。
筑牢安全防线
完善 "人防 + 物防 + 技防" 安全防控体系,升级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常态化开展防欺凌、防溺水、交通安全等教育,每季度组织应急疏散演练。
强化实验室、体育场馆等场所安全管理,建立危险源台账和定期检查制度。
拓展专题教育
创新国防教育形式,通过军事体验课、国防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国防意识。
深化防震减灾教育,将相关知识纳入校本课程,提高师生自救互救能力。
(三)教学教研工作
加强教研组建设
聚焦 "高效课堂模式创新" 开展课题研究,每个教研组至少立项 1 项校级课题。
建立 "名师工作室 + 青年教师研习组" 联动机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教学研讨。
深化课堂改革
推行 "智慧课堂" 建设,实现教育云平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完善公开课制度,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执教 1 节研究课,建立 "观课 - 议课 - 改进" 闭环机制。
强化九年级教学指导,组建中考研究小组,开展命题趋势分析和备考策略研讨。
优化备课机制
深化 "十步教研法" 实践,推进集体备课信息化管理,建立共享资源库。
实施 "分层备课" 策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
推进青蓝工程
完善师徒结对制度,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
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促进专业素养提升。
(四)总务工作
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实施节能改造工程,更换 LED 节能灯具,安装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建立能源管理监测平台,实现水、电消耗数据实时监控和分析。
开展校园绿化升级,新增绿植品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强化资产管理
完善校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物品采购、使用、报废全流程管控。
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三重一大" 决策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提升服务保障
建立设施设备定期巡检制度,提高维修响应速度和质量。
优化食堂管理,推行 "营养食谱",保障师生饮食安全健康。
(五)安全工作
增强安全意识
开展 "安全素养提升月" 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普及安全知识。
强化教职工安全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防控机制
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
细化应急预案,针对性开展防踩踏、消防等专项演练。
加强重点管控
严格门卫管理,落实来访登记和校园封闭管理制度。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开展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防范网络诈骗。
(六)工会工作
强化民主管理
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重大决策,维护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
推进校务公开,畅通意见反馈渠道。
关心教职工发展
开展 "教师幸福工程",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文体活动,缓解工作压力。
建立困难教职工帮扶机制,落实慰问制度。
丰富校园文化
举办教职工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开展 "最美教师" 评选,弘扬敬业奉献精神。
(七)学校体育工作
完善体育教学
落实 "每天锻炼一小时" 要求,优化体育课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实行个性化体育指导。
发展特色项目
深化校园足球特色建设,完善班队、校队训练体系,积极参与各级赛事。
引入新兴体育项目,丰富学生运动选择。
推进体教融合
与校外体育机构合作,开展专项训练和赛事活动。
举办校园体育节,培养学生竞技精神和团队意识。
(八)其他工作
深化家校社协同
成立校级家长学校,开展系列家庭教育指导讲座。
推行 "家校成长合伙人" 计划,建立家长志愿者服务机制。
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社会体验渠道。
加强宣传工作
构建 "校园网 + 公众号 + 视频号" 宣传矩阵,讲好实初故事。
开展 "校园开放日" 活动,展示办学成果,扩大社会影响。
四、工作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制度保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
经费保障:加大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重点工作需求。
技术保障: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
五、总结与展望
本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将以更高站位谋划发展,以更实举措推动工作。全体教职工将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彰显担当,在提升育人质量上展现作为,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优质初中而不懈奋斗,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打印
关闭